缅甸全国和平政治对话喜忧参半

15.01.2016  11:37

  缅甸全国和平政治对话12日上午在首都内比都启动,持续5天,议题包括联邦制度、安全问题、民族平等问题、民族自决问题、军队地位问题、冲突难民及其安置、土地与自然资源等等,核心是中央政府和诸多少数民族区域的各种权益划分问题,以及冲突区的稳定与重建问题。

  缅甸独立68年来长期面临民族武装冲突的困扰,这次对话让全国百姓看到国家和平与民族和解的新希望,但一次对话不能解决缅甸所有民族矛盾和消除所有冲突,民族和解之路仍将曲折、漫长。

  这次对话声势浩大,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参会阵营强大。参会的有:政府代表75名、议员75名、国防军(即政府军)代表150名、已签署全国停火协议的8家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民地武)代表150名、民族代表50名、各政党代表150名、其它代表50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缅甸核心军政高层悉数出席,总统吴登盛、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联邦议长吴瑞曼,而从未参加过政府与“民地武”和谈事务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主席昂山素季也出席这次“盛会”,引发各方关注。因为,民盟赢得了去年11月的大选,3月底民盟新政府要执政。

  二是对话时机非常重要。这次对话是缅甸独立以来,中央政府和如此多的“民地武”和少数民族代表举行的首次全国性的有关民族和解与国家和平的政治对话。而且,这次对话发生在大选后新旧政府权力交接时期,吴登盛在开幕式上表示,对话将载入史册,一大目的是将和平进程从现政府移交给两个多月后执政的新民盟政府。而武装冲突是缅甸面临的关键挑战,昂山素季去年底就表示,和平将成为新政府上台后的首要任务。

  会议期间,敏昂莱表示,国家只能有一支军队,希望怀有报效国家、保卫国家安全的“民地武”成为政府军的一个成员。吴瑞曼呼吁大家不要互相指责,而要合作实现国家和平。昂山素季表示,尽管目前的全国和平协议存在缺陷,但国家实现统一与团结至关重要,对签署和平协议和未签署协议的“民地武”不要做“非此即彼”的对待,政治对话框架是灵活的。克伦等少数民族人士表示,对话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协作实现和平,尽管困难很大。

  然而,尽管政治对话声势浩大,但对其效果需要有个合理期待,缅甸民族和解与国家和平进程绝非几次会议就能“搞定”,仍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进程,充满着挑战。

  第一,这次对话不会做出任何实质性决议,主要是为4个月后的下次对话形成个框架,奠定基础。第二,尽管号称是全国性政治对话,但其实仅仅是缅泰边境签署停火协议的8支“民地武”参加,仍有十多支“民地武”未参加,其中包括拥兵约3万的佤邦联合军等武装。第三,政府军与约20支“民地武”之间“部分谈、部分打”的局面仍在持续,8支签署全国停火协议的“民地武”参加对话,而政府军与掸邦、克钦邦、若开邦等地的多支“民地武”近期仍冲突不断,未来仍会交火。即便是与中央政府签署过停火协议的南掸邦军,近期也与政府军发生过武装冲突。冲突始终是和谈的阴影和羁绊。第四,真正要实现民族和解与国家和平,要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权益分配、少数民族高度自治权、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民地武”整编与未来权益等方面达成实质性妥协。但这些问题在过去68年没解决,反而因此引发了几十年的冲突,未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亦绝非易事。

  比如,缅甸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全国人口的约2/3,134个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约1/3,但其居住区域总和却约占全国土地的2/3。这次政治对话期间,少数民族要求修改宪法,称只有修宪,才能实行真正的联邦制。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要求获得除了国防、外交、货币等中央事权之外的绝大多数地方事务管理权,这种高度自治权是中央政府很难全部答应的。很多少数民族人士担心,2月初组建的新议会中,主要代表缅族利益的民盟和巩发党的议席数占绝对优势,而少数民族议员较少,其争取权益更难。而且,一些“民地武”担心接受政府整编后失去了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更无法保护其既得利益和未来权益。而一些缅族代表则表示,宪法已经符合联邦制原则。

  未来,缅甸部分地区的武装冲突在短期内仍可能时断时续,实现持久和平尚需时日。一方面,政府军与多支武装的冲突仍将持续;另一方面,未来谈判中,中央政府和多支“民地武”的利益博弈将非常激烈,有时,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希望在战场上得到,因此,即便那些签署停火协议并参加政治对话的武装,也可能与政府军发生冲突。“和则两利、打则两伤”,冲突各方与谈判各方均需从国家大义出发,尽快实现民族和解与国家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