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原明珠”保卫战初见成效 35条入滇河道变身“绿色长廊”
滇池清,昆明兴。过去5年,昆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此态势下,滇池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滇池入湖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湖体中氮磷浓度明显下降,水质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与草海水质均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高原明珠”正逐渐恢复往日的光彩。
筑“拦截网”
97公里截污主干渠+22座水质净化厂
“十二五”期间, 作为“六大工程”之一的环湖截污工程实施至今,滇池及其水系周边已建成97公里的截污主干渠、22座水质净化厂、17座雨污调蓄池,滇池及其周边筑起了一张巨大的入湖污染物“拦截网”。入湖污染物大幅削减,点源污染物入湖量减少了70%。
至去年底,昆明相继建成城市水质净化厂12座,环湖截污主干管渠配套雨污混合水质净化厂10座,污水日处理总量超过200万立方米。其中,在滇池流域工业及开发园区建成了5座水质净化厂,日处理规模为7.5万立方米,使工业及开发园区水质净化厂达到了6座,日处理规模达到了12.5万立方米;在昆明主城区建成了3座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日处理规模增加了36万立方米,使主城区水质净化厂达到了12座,日处理规模达到146.5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
此外,环滇池建成97公里环湖截污主干管渠和10座配套雨污混合水质净化厂,日处理规模为55.5万立方米(其中:污水处理规模28万立方米);除结合小区、道路建设的排水管网外,滇池治理项目建成排水管网384公里,使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达到了5569公里;在主城老城区建成17座雨污调蓄池,可收集调蓄21.24万立方米雨污混合水进入水质净化厂处理,减少雨污混合水溢流。
同时,“十二五”期间,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万公顷,累计实施配方施肥14.9万公顷、秸秆直接还田3.4万公顷,减少化肥施用约9万吨;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减少了面源污染物入湖。
“十三五”期间,昆明还将建成两座水质净化厂,其中,第十三水质净化厂将于年内动工建设。
河道整治
14条河流达到考核要求 河道生态景观明显改善
滇池有35条主要入湖河道和84条支流(沟渠),入湖河道总长840多公里。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由河道进入滇池的水量达70%以上,因此,入湖河道的整治是滇池治理非常重要的一环。
“十二五”期间,昆明全面实施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4100多个排污口的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铺设改造截污管道1300公里,河道清淤101.5万立方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收效显著,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列为国家考核的16条河流,除新运粮河、海河2条河流外,其余14条河流达到考核要求,河道生态景观改善明显。
通过在沿河岸埋截污管,将流入河道的污水截入管道进入水质净化厂处理,让清水进入河道;清除河底的污泥,恢复河床的生态,让植物净化河水;向河道补水,让水体流动等措施,让入滇河道逐渐恢复“水清岸绿”,变成“绿色长廊”。
对于源头在老城区外的入湖河道,“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支流沟渠沿岸截污管的实施力度,不断完善沿河截污系统,切实做到污水进管、清水入河。
生态修复
5.4万亩湖滨生态带 成滇池“自然卫士”
过去5年,昆明继续推进实施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在滇池面山及“五采区”实施生态修复营造林6.54万亩,实施水源涵养及生态保护示范营造林6.1万亩,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53.55%。
此外,继续实施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作,已在滇池湖滨退塘退田3000公顷、退房152.1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公里,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流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以及野生鸟类重新出现,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
在10多年间,昆明在滇池湖滨全面开展“四退三还”,已建成面积约5.4万亩的湖滨生态带。“最美湿地”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滇池治理中的“自然卫士”。
内源治理
滇池底泥疏浚达1213万立方
“十二五”期间,昆明全面开展生态清淤等内源治理工程。在滇池外海北部水域及主要入湖河口实施底泥疏浚200万立方米,使滇池底泥疏浚累计达到1213万立方米,去除总氮约2万吨、总磷约0.54万吨;开展生物治理和蓝藻清除等内源污染治理工程,不断削减滇池内源存量污染。
今年以来,昆明继续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主要针对滇池外海污染较为严重的北部区域进行清淤。截至7月底,共完成约50万立方米清淤工程量。
引水入滇
14亿立方牛栏江清水补给滇池
滇池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与国内绝大多数湖泊相比,水体更换缓慢,水体自净能力极差。通过从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环的方式促进滇池水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措施。
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年5.66亿立方米的牛栏江清水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两年多以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已累计向滇池补水约1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不仅改善了滇池生态环境水质,缩短了滇池水体置换的周期,而且通过加速水循环的方式,有效降低滇池水体污染,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于湖”的历史性转变。
外海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水质类别已由去年同期的劣Ⅴ类转为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5,营养状态也由中度富营养下降为轻度富营养。
此外,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补水滇池外海,以及水质净化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投入运行的基础上,昆明实施并完成了牛栏江—草海补水通道工程,对玉带河、篆塘河、大观河、西坝河进行清淤除障和节点改造。从2015年5月5日开始,每天约52万立方米的牛栏江水从盘龙江通过玉带河、篆塘河引入大观河、西坝河补充草海生态用水。按之前调度周期情况计算,约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换过程,理论上4个完整的调度周期即可将草海水全部置换一遍。
通水一年多后,草海水质改善明显。同比去年上半年,滇池草海水体透明度上升52.6%,透明度上升幅度较大。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草海水质类别为Ⅴ类,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与去年同期比较,草海水质类别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
十三五目标
到2020年力争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
接下来的5年,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昆明市按照“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围绕滇池治理开展重要工作。到2020年,努力实现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草海稳定达到V类;主要入湖河流稳定达到V类以上;确保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都市时报记者 张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