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示范区领跑现代农业

12.02.2015  13:48

  今年1月13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正式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红河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3年,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红河州提出以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劳动者综合素质、科技支撑能力较好的蒙自、开远、弥勒、泸西、建水、石屏6县市13片区为载体,启动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

  作为云南现代工业的肇始地,一个工业大州如何弥补农业短板、在短时间内实现进位赶超?传统农业地区又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构建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创造提质增效新动力

  晨光熹微,蒙自市草坝镇一村农户董超走进大棚,仔细察看了石斛的生长情况后合上电闸,随着手指轻轻一拧开关,大棚内悬挂的几十个微喷头立即喷洒出细密的水珠。一会儿工夫,20亩地的浇水工作就完成了。“以前这可是得10多人才能干完的活儿。”董超分开电闸乐呵呵地说。

  借着“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东风,2013年以来,草坝镇共投资1.6亿多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电直接通到地头,政府还提供每亩300元的节水设施补助。”打那以后,董超换掉了发电机,在大棚里装上了微喷设备。“用发电机浇一亩地要20多元,现在用微喷设备只需5毛钱的电费,用水量也比从前少了七八成。”董超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比起漫灌,微喷还能在大棚内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能提高30%左右的产量。

  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草坝镇党委副书记金永城说,从前村里修水渠、田间路,大伙积极性都不高。如今,只要一有项目,不用政府做工作,群众不仅主动让出土地,还积极投工投劳。

  2014年,红河州、县两级共整合项目资金近20亿元,完成了示范区7.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成覆盖2.3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修建道路260.2公里,逐渐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线连片、片成景”的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在此基础上,区内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利用“智慧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定量化、数字化、精确化转变。

  在开远市大庄乡,种植大户王中壹一连几天没有下过地,但他却一点不着急。“打开手机,地里什么情况清清楚楚。

  去年4月,王中壹的蔬菜种植示范园作为试点,引进了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上网,王中壹不仅能看到田地的实时画面,还能通过建在田边的小型无线田间气象站,随时随地获取风速、光照强度、土壤湿度数据。如果土壤干燥,他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打开滴灌设备,实施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种植的质量和产量,还能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从运用了新技术,600亩菜地一天就能节约各类费用1万元,一茬蔬菜生长期一个月,将近增收30万元。

  得益于政府投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力度的持续增大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示范区的带动下,2014年红河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4亿元、增加值216.3亿元,分别增长9.5%、8.2%,水果、蔬菜和肉、蛋产量保持了两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