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价回升工农笑 云南蔗糖产业逆市前行启示

02.03.2015  11:51

早春2月, 糖价从2014年8月跌破每吨4000元谷底弱势反弹,一路上扬至每吨4800元。让持续寒冷了3个榨季的糖业市场升腾起丝丝暖意。蔗林里,汗流浃背的蔗农一边砍蔗,一边算着自己的收入账。糖厂里,忙碌的生产线上正不停地挤压着源源而来的甘蔗,冒着热气的糖汁散发出浓浓的糖香,弥漫在广袤的蔗区。

市场的利好,糖价的回升,不仅让糖企、蔗农感受到春的暖意,更提振着他们在新榨季攻坚克难,奋力走出产业“低谷”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国内糖价下滑,我省蔗糖产业面临困局。5月,省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提出,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有所作为,采取有力措施,把糖价的低谷时期变成糖业产业发展的机遇,推动我省蔗糖产业逆风上扬,实现转型、升级、振兴,将蔗糖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示范产业和引导产业。同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出台实施。实施保护价收购,保护农民利益;省政府拨付5000万元资金支持糖厂技术改造;省政府拨付5000万元资金进行蔗糖成品收储;鼓励糖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创新等一系列的举措,蔗糖生产企业逐步走出生产困境,全省蔗糖产业正向着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产业目标迈进。

业界人士认为,出台糖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用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撑起糖业发展的一片天,助推产业在逆境中走上转型升级的修炼之路。“寒冬”中的云南糖业不仅没有萎缩,还积蓄起升级发展的新能量。

甜蜜产业遇“”,云南如何研判

一粒在市场风雨中有甜有苦的“白糖”,一个关乎600万蔗农生计、涉及3000多种工业品原料的大产业,几经起伏,2012年突遇市场“寒流”,糖价从高位时的每吨7700多元,一路跌破每吨4000元的关口,整个产业深陷谷底。糖业的存废和前路,急迫地摆在了党委、政府和糖业人士的面前。

梳理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历程,科学准确判断这个产业的现在和未来,人们看到,云南糖业走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不是偶然,而是立足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从百十万亩甘蔗、几十万吨糖到如今的500多万亩甘蔗、230万吨糖,成为全国第二产糖大省和国家重要的糖料基地,既是天成,更是我省多年精心打造的结果,来之不易。” 省工信委总经济师武俊感慨道。

与糖相关,全省16个州市中有10个州市产糖,49个产糖县、约600多万蔗农的主要收入来自甘蔗。蔗糖产业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经济发展难以替代的重要产业。

从更大的视野来考量,蔗糖是国家粮、棉、油、糖4大战略物资之一,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一根细细的甘蔗,一头担着国家的经济安全,一头担着600多万蔗农和70家糖企的生计与发展”,蔗糖产业不能垮,也垮不起。省委、省政府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困境中的云南糖业。

理性分析糖价走低、糖业陷困的原因,主要是2012年以来,全球食糖市场在经历减产周期以后,进入增产周期,供大于求,致使国际糖价大幅下跌。从2010年的每磅35美分跌至2013年的每磅18美分,2013/2014年榨季更跌破每磅15美分的历史低点,换算成人民币,按15%关税计已从每吨8700元降到每吨4200元左右。国内外糖价存在的较大价差,造成大量低价“洋糖”涌入。

一方面受“洋糖”的挤压,另一方面,我们的种蔗成本和制糖成本在上升。2013/2014榨季,全省吨糖完全成本达5400元,而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仅为每吨4366元,每吨糖亏损1034元。省糖业协会理事长邓毅说:“形势非常严峻,全省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既然产业如此不堪,不如放弃,发展其他特色产业,通过进口解决食糖供应,不是更好。”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那么“云南的蔗糖产业还有希望吗?”在考问声中,决策者的判断是:首先作为第一食糖消费大国,中国的“糖罐子”如果拎在外国人的手里,那么中国的消费者将难以承受高糖价之重;其次,国际糖价长期低位运行不可持续;再者,从食糖是世界各国高度保护的农产品,WTO 成员国平均关税达97%,而我国配额内进口关税仅为15%,配额外进口关税50%,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的状况来考量,国家加强对进口食糖的管控已是大势所趋、呼之欲出,糖市向好可以期待。此外,我省蔗糖业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是产业层次低的集中表现,并非不可逆。只要加快糖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云南蔗糖产业就能赢得明天,成为富民、富企的“甜蜜产业”。

让企业蔗农“两头甜”,云南积极作为

多视角分析,多维度思考,蔗糖产业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基本判断,坚定着省委、省政府力挺糖业走出困境,迎来希望的决心和信心。

响亮提出“把糖价低谷期变为糖业发展机遇期”,政府积极作为。 2013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实施八大行动、创新四个机制,采取八项保障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建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制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开发,新品种研发。“如此高含金量的政策很是给力。”糖界人士说。

陆续出台了一揽子振兴措施,一手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另一手,动用省级宏观调控手段。

两年来,投入5560万元支持企业上马技术改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4项。

2014年3月,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性80万吨食糖收储政策,同年4月,积极争取执行国家收储任务52万吨。两次出手,财政共补助贴息资金1.24亿元,撬动银行贷款40亿元。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些务实之举,为企业雪中送炭,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减缓了糖价进一步下滑的势头。

对蔗农,两年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580万元,支持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研发推广以及糖料基地建设项目25项;投入1720万元支持产糖州市建设优质甘蔗基地及良种推广种;支持企业在机耕、地膜、种苗调运、良种差价等方面对蔗农实行无偿补助。

与以往支持糖业发展的措施不同,3年振兴行动计划总揽全局,体现了系统性、前瞻性。以一系列关联互动的政策,精准发力于蔗糖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支撑和助推作用不言而喻。”邓毅深有感触地说。

政府鼎力支持,糖企、蔗农尽管困难重重,但不奋争、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的生存现状,紧逼糖业瞄准发展短板,在甘蔗种植模式、产品结构、产业链延伸、营销模式等方面积极转型升级,在被动中寻找主动。

建好“第一车间”,全省蔗区以“良田良种良法”为核心,形成了科研部门做支撑、企业做示范、蔗农全力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无缝对接体系,一时间,薄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伴随一项项良法在蔗区大面积推广。

在蔗糖加工上做文章,手段更多、路子更宽、创新不断。行业整合重组,向优势企业集中、转移。全省制糖企业整合为17户,日处理甘蔗能力从“十一五”初期的14.4万吨提高到2014/2015年榨季的26万吨。目前全省已有两条日处理能力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单线日处理能力最大已达14000吨,成为全国最大制糖生产线。洋浦南华、英茂糖业年产量超过50万吨,富宁永鑫、永德糖业等5户企业年产量分别达到或超过10万吨,制糖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多途径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可圈可点,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武俊认为这是云南糖业近年来的特色和亮点。

糖厂将一根甘蔗从头“循环利用”到尾。永德糖业集团等企业探索出蔗渣生产活性炭、木糖,滤泥、灰渣生产有机肥,废蜜生产酒精,酒精废醪液生产液态肥,蔗梢、蔗叶养牛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全省糖企的蔗渣、糖蜜、滤泥等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生活用纸、酒精、有机肥、生物质燃料、食用酵母等10余种综合利用产品,初步形成高效、稳定的多门类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糖价波动中,糖企的抗风险能力在提升。

市场低迷的3年里,我省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不降反升,均创历史新高,蔗农收入稳步增加。 2013/2014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540.2万亩,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85%,5年平均产糖率达12.5%,居全国第一。食糖产量达230.63万吨,创历史新高,蔗农收入达81.7亿元,3年年均增长16.2%。

甜蜜产业”更甜蜜,云南大有可为

糖价回升,市场转暖。奋争中的云南糖业在期盼走出“寒冬”的同时,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将蔗糖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甜蜜产业”。

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云南蔗糖有这样的底气。

每次糖业下行周期,往往也是结构调整的机遇期。”武俊认为。

从外部大环境来看,进入2014/2015榨季,伴随着国际食糖的低价运行,全球甘蔗生产有望进入减产周期,而国内大部分产区也在适度减产,供给压力或将减弱,市场回暖在望。

糖业跌入低谷,并不是方向性问题,而是阶段性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蔗糖产业的未来。”邓毅表示,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仅12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22公斤的水平,消费量趋增,市场空间很大。

就云南自身情况看,一方面我省蔗糖产业还存在甘蔗良种良法没有实现全覆盖,水利化程度不高,种植经营模式落后、单产不高;制糖整体装备水平偏低,产品种类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综合利用不足等发展“短板”,但同时,明显的发展差距,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3年行动计划瞄准这些‘软肋’发力,已初见成效,但还远远不够。试想,如果通过高产高糖蔗园建设,甘蔗平均单产能从现在的4.2吨提高到5吨左右,全省将增产甘蔗360万吨以上;同时含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500元的经济效益,如果甘蔗含糖率进一步提高,占蔗糖生产成本70%的原料成本将大幅下降,糖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邓毅认为。

我们只要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做足深加工文章,提高综合利用率,以产业的全面升级,赢得发展空间,蔗糖产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不是梦。”武俊说。

当然,云南糖业的振兴,还有赖于国家在加强进口食糖的市场管控、建立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今天的蔗糖产业依然是云南的优势产业。把握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云南蔗糖产业走出“严冬”迎接“朝阳”可以期待。

记者 张锐 崔仁璘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