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年均增长11.1%;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财政资金扶持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7005.8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年均增长7.8%;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8%。近年来,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3993.7亿元,已占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57%,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41184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2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重点专项42个、科技项目1163个。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做出了统筹部署。
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效果显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489.1亿元和842.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63.9%和59.8%,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2.4%。
二、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
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工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硬X射线、风云四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海洋科考、超级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重离子精准“无创手术刀”、大飞机制造、高速铁路、国产航母、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原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八大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术研发成就斐然。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研发蓬勃发展,彰显了雄厚实力。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3颗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芯片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首获“戈登贝尔奖”。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88个,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三、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日均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日均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4.5万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0163家,创业板企业570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200家,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000家,央企双创平台409个,星创天地638家,28个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从资金来源看,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1.1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6.4%,年均增长11.8%;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1%,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276家,比2012年增加389家;全年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支出为4928.6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0.6%。
企业创新活动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2016年在我国参与调查的72.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8.4万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1%。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8.5%和28.9%;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9%和36.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38%、48%和50.8%。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创业创新向纵深发展。创业生态逐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支持成效显著,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760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73亿元。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主体热情高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创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推进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启动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不仅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将成为创新驱动新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146个,比2012年增加41个;区内企业数为8.3万家,比2012年增加1.9万家。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5.4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2.4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3.1%和97.5%,年均增速分别为15.3%和25.5%;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7.1%;实缴税费1.4万亿元,增长48.6%;出口额为4732.7亿美元,增长25.9%。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科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网络等中介体系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5.4%。
五、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6年我国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28.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9.3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4%和128.1%;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36.4%,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6.1件,比2012年增加25.4件。2016年境内专利授权数为161.2万件,比2012年增长40.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5万件,增长115.3%;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8.3%,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提高,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知识产权创造居世界前列。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2016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68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比上年增长44.7%,增速居世界主要国家首位。商标申请注册量居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369.1万件,截至2016年底有效商标注册量1237.6万件,均比2012年增加1.2倍。著作权年登记量突破200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159.9万件、40.7万件;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分别达到2523件、400件。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构建多方联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执法办案量不断提升;已建设76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17个快速维权中心,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积极筹建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为创新驱动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大幅提高。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推进1+N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提供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已拥有专利文献1.09亿件,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六、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新动能助力发展新经济。“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贯彻实施大数据战略,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要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型企业;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科技创新改善产品市场。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与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两类项目合计占企业研发项目的82.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年均增长12.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2-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7.9%。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据初步统计,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0.3%,年均增长10.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2.4%。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2915.7亿元,比2012年增长6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近2倍。
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水平供给得到加强,如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交付试飞,国产12寸设备加工晶圆产品突破千万片次,我国主导推动的Polar码被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采纳为5G增强移动宽带控制信道标准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形成,如高寒抗风沙混合动力永磁牵引系统高速列车年产能超过350列,电力电子关键技术和网联车控制系统进入国际市场,“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全线开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如攻克港珠澳大桥关键技术、建成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国产掘进装备突破大于12米盾构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推广应用22.3万台套。科技创新改变人民生活,一批瞄准重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成功上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分享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我们必须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创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奋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来源: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