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撑起云南米袋子 “十二五”期间累计增产稻谷20亿千克
云南网讯(记者 王海龙)通过全省稻作科技工作者努力,云南在新种质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及先进技术走出去等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十二五”期间,育成通过审定新品种水稻58个、陆稻5个,研发出大面积应用生产新技术20多项,累计应用面积5500万亩、增产稻谷20亿千克以上、增加产值超过60亿元。云南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全省稻作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促进稻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撑起了云南米袋子。
1月15日,云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稻作科技专场)在昆明举行。会上发布了包括:新种质的发掘利用、新品种选育应用、节肥控水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杂交稻繁育及特色稻米生产技术、云南稻作成果辐射周边国家和省区在内的五项云南稻作科技创新成果。
选育稻作新品种60多个
“十二五”期间,云南稻作研究工作获得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行业专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支持项目30多项;而云南省科技计划支持项目更多达82项,支持经费合计8870万元人民币;创新稻作生产技术2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1项,其中以“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为代表,选育稻作新品种60多个。
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和高寒稻区品种
在新种质的发掘利用方面,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利用野生稻育成了新品种、创造了雌性不育基因利用、发现水稻和陆稻适应旱地生长的理论,为耐旱水稻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而新品种选育应用更是亮点纷呈。云粳29号成为云南省首批粳稻香软米品种、优质高产的滇禾优34号杂交粳稻品种已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省累计推广50万亩以上。而丽粳系列高寒稻区品种在海拔2670米的“水稻世界屋脊”的宁蒗永宁种植示范,创造亩产447.72kg的当地高产纪录。
水稻实现精确定量栽培
此外,节肥控水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机械化插秧、收割,工厂化育苗已在禄丰、西双版纳、芒市等地推广。杂交稻繁育及特色稻米生产技术也取得突破。充分利用云南生态优势创造的Y58S亩产量达743.8公斤,创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世界最高亩产纪录。
云南稻作科技和产业走出国门
而云南稻作科技和产业也逐渐开始走出国门。云南稻作品种和技术已经在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广为使用,先后有100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稻作科技指导,扩大了中国(云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