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好“国际昆明”的成长坐标

11.10.2016  16:40

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宏伟目标。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昆明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省委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昆明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然而,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国际的视野去谋划,以务实的举措去推进。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报告原文【牢固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动共享,开创发展新境界】

解读:李彦龙 省委党校副教授 博士 本报特约评论员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创新驱动的发展、协调平衡的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开放共赢的发展、包容共享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就是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针对昆明发展面对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昆明新发展。

创新是昆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变要素、投资叠加驱动为创新驱动,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创新摆在昆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两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昆明的创新发展;三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昆明创新发展的实际,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协同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以创新将昆明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植和壮大新兴产业。

协调是昆明发展的制胜要诀。尽管昆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尤其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与昆明发达区域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二是领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严重。坚持协调发展,一是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扶智扶技,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二是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昆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大局,立足于长远,找准制约昆明全面发展的短板,下大力气补齐短板,协调推进昆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绿色是昆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昆明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一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深刻领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时刻牢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能够增强投资吸引力。二是要牢固确立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供给的观念。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走出一条有昆明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坚持以生态效益引领和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绿色发展来不断提高“世界春城花都”、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健康之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放是昆明发展的有效途径。开放主要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实质上就是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发挥昆明的区位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一是要紧紧抓住昆明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的重大机遇,在国家重大对外开发开放战略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努力当好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龙头,加快建设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以开放促发展。二是要在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这一重要契机,借助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昆明的跨越发展。三是要坚持平等协商、互信互助、共建共享、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也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共享是昆明发展的价值目标。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坚持共享发展,一是要在不断扩大共享主体上下功夫,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也必然是应该是共享的主体,不断扩大共享主体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二是要在不断丰富共享客体上下功夫,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的需求结构和层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享客体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化和差异化、个性化趋势,具有鲜明的全面性、多样性特点。三是要在不断完善共享保障上下功夫,通过坚持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供给;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供给;通过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为共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以新布局增创新优势

报告原文【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解读:朱静雅 云南财经大学教师,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要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其中,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全市要以新布局增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一要求的提出,表明昆明已经充分意识到城市布局和定位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新规划布局,在于立足现实优势,促生新的增长点。昆明有着国际地理区位上的天然优势,也有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亮点,这些都为昆明自身发展以及吸引外部投资,提供了必要的吸引力和可能性。在借鉴与学习我国或国外其他城市发展经验的同时,必须充分将自身的现实优势发挥出来,不可对别人的经验照搬照抄,而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特色之路。

须知,千篇一律的城市是毫无特色、没有吸引力的,也是缺乏长期发展动力的。昆明的增长点,应当建立在独特性之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升级等契机,让昆明不再是对其他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打上深刻的“昆明标记”,交出漂亮的“昆明名片”,让这座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的城市,展现出其独树一帜的一面,体现出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特性。

重新规划布局,在于分析未知困境,提前打好预防针。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之时,我们可能面临着生产发展过程中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城市拥堵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继续研究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产生这些问题之后应当如何去解决。《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提出,我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生态文明表明,我们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在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贯彻到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满足群众当前与未来的可持续生活生产的目的。

重新规划布局,关键在于着眼群众需求,重在便民利民。前面已经提到,将昆明建设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重新定义昆明在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的位置,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满足群众当前与未来可持续生活生产的目的。因此,不论是立足现实优势,促生新的增长点,还是分析未知困境,提前打好预防针,这一切措施的落实,都在于发展,要以满足群众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期许为最终奋斗目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我党的任何规划、措施、方案的落实,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群众利益诉求的扎实调研、全面分析、具体执行之上。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生态空间布局,是要让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更便民,群众工作生活更便捷、更快速、更简单,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要让我们的规划布局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目标,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群众居住条件的提升,推动环境质量的升级。

只有实现了便民利民的目的,昆明的发展才有动力与目标,也只有实现了便民利民的目标,昆明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进步的助推力。以新布局增创新优势,出发点在于对城市、人口、资源的重新布局、全盘协调,关键在于对群众利益的考察与尊重,重点在于满足群众对城市功能、资源配置的更高需求,实现便民利民。只有这样,新规划新发展,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才能拥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得到飞速的进步,既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以新动力促进新跨越

报告原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支撑】

解读:溪瀛 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在“新常态”下,昆明经济正面临着既要“”又要“”的双重任务,承受着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这不仅表现为近年来昆明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更重要的是,昆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正面临重重考验。因此,培育发展新动力将成为保持昆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做好昆明各项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新动力促进新跨越。

从数据来看,未来五年,昆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宏观环境方面,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昆明发展出口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正面临着“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出口增速回落明显——201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出口总额23.79亿美元,同比下降46.6%。从自身发展来看,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烟草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减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64.47亿元,增长6.4%,全市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投资增长动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消费需求增长乏力。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昆明必须把新时期发展的起点放到培育发展的新动力上,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创新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力要注重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助改革。一方面,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唯有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动力,才能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培育发展新动力要推动新产业的蓬勃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2016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增速持续放缓。与之相比,昆明的新产业则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成长性好的特点——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中药饮片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对此,会议报告指出,未来要大力推进全市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具体而言,昆明将优先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及信息服务、会展、健康服务等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优势重点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要着力提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工业化后期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未来五年,昆明经济增长新动力应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实现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培养引进、配置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措施,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新技术的创新驱动作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响“昆明制造”品牌。

培育发展新动力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要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快速成长,最大限度地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此外,还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各种壁垒,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

以新治理实现新突破

报告原文【推进依法治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向现代化、法治化、信息化、系统化方向迈进】

解读:祝岛 在读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提升依法治市水平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一个枢纽”,全力当好“两个龙头”,积极搭建“三个平台”,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提升“五个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必须把握好几项原则。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城市工作,核心是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其次,所谓治理模式决定城市的发展轨迹,而影响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无非是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与实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人力资本积累、生态与人居环境等几大因素。因此,为了落实城市社会治理的战略地位,有必要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总体部局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小康”标准,扎实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的全面改革,全面开展城市社会治理的法治工作,确保党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

最后,实践在即、理论先行,应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理念的持续更新。要从过去那种偏重于政府本位的管制控制思维,转变到民众本位的协同治理思路上来,大抵就是实现党和政府从善政向善治的历史性转变;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变;从大政府向大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治理型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个方面是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更确切地说,一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社会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特别是居民自治,是城市社会治理力量的源泉所在。基层社区是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也是最需要公共服务的地方,如果服务好一线居民、治理好基层社区,城市社会治理就成功了大半。

二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精细化。以往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很多事物也往往止于“有没有”。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是要在“有没有”基础上,向“好不好”迈进,精益求精讲求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最终的旨归在于主政者要更加注重城市社会治理的社会效益和公众的切身感受。

第三个方面是应当以综合信息平台为抓手,在探索城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使用技术上求突破。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以前那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闭塞的问题不应该再出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解决各部门信息数据不能及时流通的问题,全面提高整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另外,还可以采取大数据技术手段,打通线上线下,在交通、医疗、救助、流动人口等城市社会治理领域中,充分挖掘潜藏在民间(民意调查)和政府部门中的大数据,分析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然后借此提高城市服务效率,为更加合理地布局城市社会服务设施、提高政策有效性等提供便利和依据。

立志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昆明,要想在城市治理、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上,具备国际思维、拓展国际视野、接轨国际水平、创造国际影响,就注定要使用好大数据这个“新型武器”。

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提升依法治市水平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稳扎稳打、驰而不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以新作风展现新作为

报告原文【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淳正党风政风,促进社风民风,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解读:杨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昆明未来要想继续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新跨越,就需要一个政治清明、社风民风淳朴的政治生态环境,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以党风、民风、社风为主的作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根本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因此抓好党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党风是党的组织、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党员党性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党的特征、品格和整体精神面貌。有什么样的党性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党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以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表率作用。“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发图强,严守“八项规定”,落实“三严三实”,管好干部队伍。

未来,昆明要正本清源、匡正风气,着力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清明干净的从政环境,就必须把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素质高、能力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着力打造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全体党员更应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从自身做起,确保党风清明,营造党心民心凝聚的局面。

正党风以促社风、民风

党风的作用是多维的,不仅影响党内政治生活,还会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对内,优良的党风是执政党内在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多年来执政党的精神积淀。对外,优良党风可以化为为民服务的行动力、与民为善的亲和力,进一步形成优秀的社会文化。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党风正则民风淳朴。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也作出了“如果党风不正,社会风气、民风、政风、军风也好不了”的判断。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八大强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淳朴的社风民风是执政党带头形成的。党员干部作风的改善,对推动社风民风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谓官德不清正,则民德难高尚。百姓心中,政府官员是楷模,是标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不足,则标杆不正,必然导致民风不淳,出现“铺张浪费”、“人情消费”、“享乐主义”、“贪图虚荣”等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只有党风优良,才能出现诚实、善良、正直、勤俭、节约、朴素、简洁、尊老爱幼、为民为公的正能量行为,才能清除社会上污秽、浑浊的气息,让正风正气得以伸张和发扬。

作风建设应制度化、 常态化

党风、社风、民风均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仅要经常抓、长期抓,还要靠体制、机制来保证。

制度具有长期约束力,不仅能维护作风建设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还能发挥其激励机制,弘扬好作风,遏制不良作风。落实作风建设制度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不仅要建章立制,更要以制度管人、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再好的制度,没有坚决的贯彻落实,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确保作风建设制度能贯彻落实,需要明确责任主体,组织领导到位,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无特例,抓好作风建设责任分解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加强制度的原则性、执行力,确保作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第二,作风建设贵在坚持,应该注重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想形成优良作风,必须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昆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清明的政治生态作保障,而政治清明的关键在于党风、社风、民风建设,这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也是每个生活在昆明的普通人的责任。未来在作风建设中,要着重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配套长效机制,将优良作风形成一种文化和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营造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风民风淳朴的新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