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纪委:警示教育筑牢依法倡廉基石
法治,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大美石林”,依法先行的步伐贯穿于始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石林县纪委在崇法、尚法、依法执纪监督的同时,进一步发掘本地乡土人文精神在尚廉恶贪中的明确取向,使纪检监察、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宣教警示功能的同时,始终保持全省、全市领先水平,并让其成为石林实现“四个全面”宏伟目标中与时俱进的基石。
“去思遗臭”
宣教警示从“史”起步
“石林拥有得天独厚且牢固的廉政文化基础,宛如我们的山石,坚韧不催。”石林县纪委副书记李永华说,近年来,云南石林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00多万人次,石林县有两个不同凡响的景点,那就是“去思碑”和“遗臭碑”。“去思碑”全名“陈公去思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所立,知州陈先溶在石林任职期间,为民众办实事,且廉洁自守,深得民心,他离任后,全州人士立碑旌表以示思念,故名“陈公去思碑”;“遗臭碑”则为抗日战争时期所立,当时路南县(石林县前称)县长许良安贪腐暴虐,后被勒令去职。1944年1月10日,路南各界民众为“抒众愤而戒后人”,特刻碑勒石,使贪腐者遗臭万年,故立此碑,成为中国第一块“贪官碑”。
“去思”和“遗臭”二碑堪称天下奇碑,不仅年代久远,在全国也属唯一,更因为一廉一贪、一正一邪,彰显出了石林人民对“流芳”与“遗臭”两种概念的喜恶。
“正反两块碑,已成为石林县开展勤政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石林县充分挖掘‘去思碑’和‘遗臭碑’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正反两方面教育,积极创建具有石林特色的廉政文化景观,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李永华表示,依法治党、从严管党、依法监督并非是四中全会后全县纪检监察工作才达成的共识,而是在追溯历史的源流中,所积淀下的一种倡廉恶贪的精神实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林历届政府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遗臭碑”和“去思碑”前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活动。2013年11月22日,县委书记王冰带领县级领导和全县正科干部参观“遗臭碑”开展警示教育;2013年12月3日,在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刚通过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之际,县长张勤勋带领政府组成人员到“遗臭碑”和“去思碑”前认真阅读碑文,进行警示教育。
如今的“去思碑”和“遗臭碑”,已经成为石林廉政文化的特色景观,不仅是官员以此为镜,警示自身,就连普通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游览时,都不忘驻足一阅,领略旧时人们对依法而治的决心,感悟廉洁从政从内心外化为制度的历程。
“去思遗臭两块碑 石骨威严鉴是非”。石林县纪委副书记王丽红表示,在历史源流感召下,石林的纪检监察工作更需在依法治国理念背景下,创新理念、接地气、重实际、彰显效能,让警示教育在创新基础上熠熠生辉。
依法依规
警示教育彰显震慑力
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现代化。从2006年开始,县纪委每季度给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发一封廉政公开信,9年未间断,至今已印发36封,其中33封均为县纪委原创;坚持给全县科级干部发廉政短信,适时提醒打招呼,2015年已发送廉政短信33条。
“依法惩治贪腐核心在于教育警示,而非惩治的人数。该理念置于纪检监察系统,需彰显依法依规的震慑力,以此挽救党的干部,减少损失。”李永华说,为此,石林县纪委开展了“旁听庭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系列活动,与县法院、县检察院联合出台《石林县领导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暂行规定》,选取典型案例组织人员到法院旁听庭。去年,共组织784人到法院旁听庭审接受警示教育。
2012年,县检察院投资近50万元建立“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该基地先后被命名为“昆明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全国检察机关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基地”,至今已接待18765人到此接受反腐倡廉教育。“在当年,全云南省进入全国检察机关‘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名单的就只有石林与曲靖。”王丽红说,到今年7月,该基地更新了反腐倡廉案例数据,并进行系统升级改版,至今,又接待了64个单位共3574人。
今年1月15日,石林县纪委还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这个数字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利用县法院一号审判庭为场地,数字化虚拟展厅分为‘序厅、时代强音、反对四风、警钟长鸣、身边警示、网络监督、现身说法、廉政文化’8个版块。”王丽红介绍,展示内容为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论述,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查处案例,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县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部分职务犯罪人员忏悔,警示教育专题片以及廉政书画作品、公益广告等内容。而当领导干部置身法庭中接受教育时,法院审判庭的环境与氛围,会给其心理带来较大震撼。“大数据引入到反腐倡廉的纪检工作中,毫无疑问是一次创新,而这样的数字化阵地,全省领先。”王丽红表示,除去震慑和大数据本身在宣教警示中所具有的效能外,该数字化基地也兼具了农村数字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阵地的作用。自今年1月15日该基地揭牌接受参观以来,目前,全县81个单位共4863人到此参观并接受教育。
拓面深化
廉文化“石林模式”实用能用
是与非,曲与直,是依法治国理念中必须明辨的问题,而廉政文化的“石林模式”,上接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实践,下承传统人文法制精神的地气,“实用性、普遍性”均有所体现。
2011年的一天,石林县城双龙公园热闹非凡,“廉政文化进公园项目”揭牌仪式在此上演。成百上千群众争先恐后入园,想一睹廉文化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景”。“石林,最不缺的就是石,但将惩贪反腐的法理及倡廉的文化铭刻其上,廉就成了‘典’,法理成为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张稀德老人对“廉政文化进公园项目”赞不绝口。该项目随后也被省纪委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廉政文化示范点,成为被命名的100家单位中唯一的“进公园”项目。到了2014年,石林县纪委因为廉文化教育展示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被昆明市纪委命名为昆明市廉政文化示范县。
“廉政文化建设要体现审美功能。美的东西才能吸引人感染人,才有长久的生命力,要寻找载体、创新形式,站在审美的高度,精心策划,把廉政文化建设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使之看上去赏心悦目,经得起品评。”李永华说,如果要阐释依法治县及反腐倡廉的“石林模式”到底是什么,那么还得从审美、教育及实用三块谈起。首先,“廉政文化进公园项目”让廉政文化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使人们在公园休闲散步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在宣教上,把所要灌输、传递、表达的廉政思想与表现形式巧妙结合,避免空洞说教和古板生硬;此外,公园中所增加的设施还突出了实用性,一批损坏的木椅更改为石凳,方便游人休息小坐,而且,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融汇其中一并展示,彰显了廉政文化对各项工作开展的“助推器”功能。
当前,在石林县纪委的指导和引导下,“天生关——林口铺村十里廉政文化长廊”和小箐村、上卜草村彝族文化长廊以及南门社区廉政宣传墙等一系列廉政文化点,县法院、质监局、交运局、国税局、烟草公司等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廉文化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彝族民间歌手毕有和,以宣传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为主线,作了倡廉歌曲《廉洁履职得民心》并在乡村和各种春节文化主题活动中演唱,在全县都收获不小的影响力。而纪委今年编印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法规制度汇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廉政知识读本》及《农村党员廉政知识读本》,已经发至全县6212名在职人员和2201名农村党员干部中。“拥有这么多法制反腐教材,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组织上廉政党课,随时都可以让自己的行政行为更加合法依规,真可谓既实用又能用。”鹿阜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干部表示。
改版升级
纪检监察助解民生难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5年,同样是县纪委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之年。对此,李永华说,在升级突破年,纪委的执纪监督、警示宣传工作需在巩固优势的同时不断有所突破。
“2009年以来开展的‘村务面对面’活动不但是纪委在宣教警示中走出去的范例,更是纪检监察督办在助解民生困苦中的尝试。”他说,未来,在组织领导上,要将“一年一次”的面对面尝试扩展为季度面对面,在公开、透明、公正的基础上,将参与活动者的面进一步拓宽,以适应多变的民生诉求。在会前组织公示、会上询问质询、会后整改落实的基础上,加入纪委监督督办的职能,进一步确保效能显现;将“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任组长,3名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室主任、各纪工委书记为成员的普法教育领导小组的各种职责进一步明晰,让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更加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常态与长效机制。而在“查办案件强治本、惩治两违不手软”的本职工作中,必须进一步以依法治县理念为主线,健全查办案件、信访举报、案件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合规合法性,严格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调整充实队伍,加强县委反腐败工作和查办案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更为强大的反腐败及查办案件工作合力。
李永华表示,构建“法治石林”任重道远,纪检监察工作是确保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维护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发展的总开关与总抓手。因此,县纪委将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依法治国要求,巩固“六五”普法成果。以宣教警示为切入,夯实基础性工作,深化反腐败斗争,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全面提高执纪监督的质量与水平,让依法而治的纪检监察石林模式,成为典范之作。(昆明日报 记者钟士盛报道 通讯员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