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着力推进全省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段丽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内涵要义,切实吃透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真正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刻认识和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创造性重大战略思想,把眼光放远,充满自信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切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主题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应对风险挑战,从云南的基本情出发,加快三个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牢基础。三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立足全国发展大局,自觉把部门工作放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中来谋划,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义务,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加快法治云南、平安云南建设进程,开创依法治省新局面。五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群众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把造福全省各族人民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让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六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作风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的主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对“四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七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提高我省各行各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习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与政府之间的协作,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互联、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政府力量与社会资源互补的良性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民政部门作为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打造“社区搭台、社会组织驻场、社工人才唱戏”的“三社”联动机制,在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内生动力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推进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基层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政策保障。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城乡社区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领域,推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以社区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和服务设施“三大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积极发挥“一站式”服务站的功能作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着力打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承接基础。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积极推行直接登记,因地制宜、分类分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人事、机构、职能、财务、资产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逐步改变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在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资助、税收优惠、培育孵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发展空间。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行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同类型、同行业、同地域的社会组织成立联合组织,进行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教育培训、资金管理、年度检查、换届指导监督、联席约谈、信息披露、执法监察、分类评估、风险预警等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加大责任追查力度,加强涉外活动监管。三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强化基层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加快制定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激励保障等配套政策,明确社工的职业范围、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开发职业岗位、建立职业水平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激励措施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为社工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社工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和社工人才选拔任用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基层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服务各领域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进一步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利益分歧、利益冲突会有所加剧,各种社会诉求也会更加复杂多样。民政部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加大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力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兜底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夯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托底平台。加快社会救助立法步伐,积极研究出台地方性救助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各项救助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工作局面。强化低保工作的技术支撑,建立保障标准制定及调整指标体系、家庭收入核对指标体系,构筑直通乡(镇)、社区的城乡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确保低保政策的公平和公正。加强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突发性生活困难和支出型贫困问题。加大县级救助保护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重点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和患重病、精神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具有云南地域特点的印支难民、边民、涉毒人员生活救助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落实用地、水电、税收等政策,加大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引导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创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监管和工作指导,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到2020年末,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不低于35张,努力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不断降低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一个集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技术支持、减灾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省防灾减灾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和“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加强救灾装备、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和灾害管理水平。以地震、地质、气象和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构筑应急救灾与常态防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镇农村统筹、治标治本兼顾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做好涉军群体抚恤补助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现行的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强化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再享受抚恤补助的理念,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注重对优抚对象的精神慰藉和褒扬。按照“普惠+优待”的原则,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政策资源,做好优抚政策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制度的衔接,优化服务管理,最大限度帮助优抚安置对象排忧解难。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搭建与优抚安置对象沟通交流的平台,畅通服务对象反映问题的渠道,稳妥解决好他们提出的诉求,保障涉军群体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