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忧乐总关情——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民生领域工作综述

18.11.2016  04:35

2016年1至7月,全省民生支出2184.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6.1%——在《关于云南省2016年1至7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这组民生财政支出数字格外引人瞩目。自2011年以来,云南已连续5年财政支出超过7成投向民生领域。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增收、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云岭4700万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织密保障网以坚实举措关切民生

深秋时节,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红旗社区,白墙青瓦的小洋房顺序排开,秋收的大地、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两年多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大地震带来的破坏早已不见踪影。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了云南,走进鲁甸地震灾区了解受灾群众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废墟上,他谆谆叮嘱,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无论是鲁甸、景谷等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推进还是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切努力都向着这一目标前行。

5年来,一批重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分配入住84.69万套(户),解决了全省约270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员的住房问题。同时,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扎实推进,让920多万边疆、山区、贫困地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加速推进的民生工程不仅仅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心头”事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云南正织起愈加牢固的民生保障网。

5年中,我省建立了名称统一、政策统一、系统统一、经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两大制度体系,在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的同时,社保体系公平性建设也迈出重大步伐。截至今年9月,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2.3万人、2251.35万人,分别比2011年底增加了79.48万人、925.62万人。

5年中,全民医保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截至今年6月,我省新农合参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参合率达98.47%,参合农民平均补偿率较去年同期提高19%;以州(市)级统筹、商业经办为主的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减轻了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一项项饱含温度的举措,一组组令人鼓舞的数据,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

增进幸福感把富民优先理念贯穿发展

云南必须坚持富民优先,把兴边先富民、强滇先富民、富省先富民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千方百计增进广大人民的幸福感——这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

幸福感”对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的群众来说,是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日子。“在统一规划开发下,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来的更多了,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里的能人年收入都几十万了。”谈到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同心镇党委书记杨红平自豪地说。

增收是民生之要。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和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重大措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51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7元,同比增长10%,均连续5年实现高速增长。

同时,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我省在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加快产业发展中创造就业岗位,放宽就业门槛,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业潜能,使就业创业逐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

逐步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在全国首创出台鼓励创业的“贷免扶补”政策和“两个10万元”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我省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以上。

2015年,国家作出推进“双创”工作的部署后,我省创新提出了设立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用三年时间打造100个左右的网络众创空间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以“互联网+”模式促双创等举措,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我省已提前完成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的目标。”据省人社厅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省从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奖励机制等10个方面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截至8月底,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扶持9.88万人创业,新增发放创业贷款95.1亿元,是目前全国发放贷款最多的省份。

全力补短板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今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弥勒市、宣威市、昭阳区、临翔区、隆阳区同步举行全省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我省将在2016年至2018年推进218个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总投资653亿元,这样的“大手笔”显示出我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的决心。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领域欠账多,这是云南民生工作不能回避的瓶颈。一直以来,云南在夯实教育基础、改善基层医疗条件的努力从未停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5年来,我省坚持教育事业优先投入,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向教育领域,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据统计,去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1049.4亿元;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脱贫摘帽”同步规划、同步实现,并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扶贫考核的重要指标,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截至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3%。

不懈的努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与外界联通仅靠几座铁索桥的独龙江,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如今实现了全乡学校、教学点、幼儿园百兆宽带网络全覆盖,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

5年来,我省投入专项经费,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实施了特岗全科医生试点工作,组织数百名特岗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基本解决了乡镇卫生院没有执业医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95所试点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出院人数、门急诊人次、手术台次明显增长,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随着农村基层卫生建设特别是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进一步下沉,“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目标正在越来越多的县乡实现。

冷暖忧乐总关情。从完善体制机制织牢民生保障网到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大力实施各项教育惠民工程到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云南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转载地址: http://www.yn.gov.cn/yn_ynyw/201611/t20161117_2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