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傣剧遭遇“搁浅” 专家: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作者 崔汶
16日一大早,金保带着剧团的人就开始认真的彩排,作为云南德宏州傣族出洼干朵节的压轴节目,他不想当晚的演出有什么差错。
金保是德宏州傣剧团原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的他,自然对傣剧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傣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剧说傣语、唱傣歌、讲述傣家人的故事,在我们傣家很有“群众基础”。
金保说,“说它有群众基础,因为我们傣族过节就要听戏,这是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在很早以前,当地有民望的土司爷还都自家建个戏台,请大伙看戏。”
其实,现在的傣剧在当地也是十分受宠的。每逢节庆活动,傣族民众都以能看到傣剧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目前,有300多支业余傣剧演出队活跃在德宏农村,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有的甚至全家老少自制道具自带伙食,在村寨一演就是几天。
“这种地方火热,外界却知之甚少的傣剧却因为没有资金遭遇了‘搁浅’”,对于傣剧的现状和发展,金宝却皱起眉头。
“现在拿得出手,获过大奖的傣剧就是《南西拉》和《刀安仁》。”金宝说,当时《南西拉》男主角退休了,女主角万小散也因病不幸离世。剧团发现,在年轻演员中竟然找不到能顶上去的主角了。
作为傣剧团的退休老团长,金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次下乡演出,一个来回至少要5000元人民币,一年40多场,需要约20万元,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德宏州傣剧团下乡演出不收演出费,高昂的路费就成了傣剧下乡的“拦路虎”。
金保认为,“傣剧若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广开营销渠道,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使傣剧成为游客消费的项目之一。”
谈及傣剧的传承与发展,德宏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的杨树忠则认为,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杨树忠认为,傣剧是傣族文化的优良基因,有着肥沃的生存土壤。它是东南亚艺术明珠,有着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更加频繁,应走出去到缅甸、泰国等演出,增加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