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态文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出的明确目标,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让生态文明的春风在中华大地四处荡漾,就必然要求人们从“知”与“行”两方面同时下手,不但要用政策的视角、资源的承载,现实地研判当今中国保护环境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路径;更要用哲学的思辨、文化的心态,理性地思考未来中国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坐标,在思想上首先建设好“心态文明”。
心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良好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所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众所周知,人对自然采取的态度与行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意识,从这一层面上看,生态文明基于心态文明,源于认知文明。只有实现心态文明,才能在正确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合理的行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提高生态自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反之,失缺了心态文明,生态文明就很难最终实现。
当下,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各类生态建设口号并积极部署,力争几年内建成“生态城或美丽城”等目标,并同时在资源投入,政策制订和项目推进上采取了大量的行动。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浪潮在让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很容易堵塞住人们进一步思考的路径,将人们带入又一个“指标当先,大干快上”的误区。有专家曾经指出,在今日中国,人们对生态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期盼之间其实有着无法回避的内生冲突。“我们希望一边有越来越多的汽车、火车、飞机、公路、铁路、工厂和各种工业消费品,一边又想保住我们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和生物多样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物质财富的增长肯定是有极限的,虽然社会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但追求无止境的物质财富增长注定无法与生态规律长期共存。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有必要修正对现代化的发展预期,不能片面认为现代化就是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就是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无限改善;而要将自己的心态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逻辑框架中抽出来,重新塑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行动。
各级政府也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原则下,大力倡导和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确立明确的节约意识、保护意识、危机意识,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性文明、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加强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人有对自然界野蛮掠夺的权利,自然界也有对人无情报复的权利,人对自然界不负责、不尽义务,自然界也会无情无义,引导人们牢固确立适度索取与积极保护的伦理价值观,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以文明的心态来引领生态建设,以心态的文明来建设生态的文明。
当前,在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愿景的牵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由执政党的高度自觉向全社会的高度自觉转化,社会成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正日益提升,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抓住用好。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社会成员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强化树立“环境建设从我做起”的心态文明意识,从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在路上的生动局面。(昆明日报 大海)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昆明市 发布人: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