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79个生态村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永红村焕然一新。
走进转龙镇月牙村委会永红村小组,只见村内道路干净整洁,竖起了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小公园内小桥流水及周边绚丽绽放的美人蕉犹如一幅画卷。
这只是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以下简称两区)79个市级生态村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以来,两区已经成功创建了79个市级生态村,在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泥泞不堪到干干净净
说起村庄前后的变化,村民段培林很有感慨。“以前村子里都是土路,下雨天出门裤腿上都是泥巴,如今全部都是水泥路面,干净卫生,也更加宽敞了!”记者在永红村看到,整个小村庄掩映在一片绿树翠竹之中,在崭新的村级活动室一旁,还利用天然的龙潭兴建了一座生态公园。
月牙村委会永红村小组副支书杨继程介绍,永红村位于轿子山旅游转下一侧,还在转龙旅游小镇规划范围内,整个村庄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永红村整合扶贫连片开发、对口帮扶、党建示范点村项目250万元,积极探索一条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的道路,全面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及环境绿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永红村先后在村内投入6.9万元支砌挡墙369.7立方,投入26.4万元硬化3000平方路面,投入39万元新建300平方米活动室,投入40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此外,还依托老龙潭现有的生态资源,投入20万元建设生态公园,打造水体景观;投入43.5万元实施人畜引水工程,动员村民投工投劳进行沟渠开挖、管线架设6公里。
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永红村还对现有的零星水果、板栗进行品种改良,依托村落周边的山地有选择地从景观打造、水果采摘等方面规划种植桃子、石榴、杨梅、车厘子等不同季节的水果,推动乡村农家乐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杨继程透露,依托轿子山旅游专线及转龙旅游小镇,目前村里准备新开6家农家乐,其中有4家已经通过了初步验收。
4年创建79个生态村
生态村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生态规律进行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而建设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产、优质、低耗,结构合理,综合效益最佳的村级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或新型的农村居民点。
昆明市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分县级考核和市级复核两部分,分别由县(区)和市级创建部门组织实施。达到市级生态村达标要求的,由市创建办和市环保局组织市级专家组进行复核,按照有关程序报市政府审定后,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命名。
记者从两区城乡建设局获悉,自2011年以来,两区已经成功创建了79个市级生态村。其中,2011年创建9个生态村,2012年创建36个生态村,2013年创建11个生态村,今年创建23个生态村。
两区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村要满足生态村建设规划、近三年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生态文明等4个基本指标。此外还要对村民人均年纯收入、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等15项指标进行考核,全部达标之后才能命名为生态村。
上述负责人表示,两区行政村基础条件较差,市级生态村的创建,不仅提升了当地村民生活环境及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各村还根据自身特色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昆明日报 记者缪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