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CPI、PPI环比一跌一涨 猪价、油价分别成重要推手
11.06.2018 22:35
本文来源: 发改委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5月份,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下降0.2%;PPI同比上涨4.1%,环比上涨0.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环比数据来看,5月CPI和PPI走势出现了分化。当月PPI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环比下跌的局面,出现了上涨;而CPI则延续了今年3月以来环比下跌的走势。 同比方面,记者发现,5月CPI同比涨幅1.8%,与上月相同;而PPI同比涨幅为4.1%,创下了今年2月以来新高,两指标同比走势也有较大反差。 猪价成影响CPI重要因素 为何5月CPI环比延续之前负增长走势,同比涨幅也不高?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称,从环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下降1.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是CPI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生鲜食品价格延续下降走势,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4.6%和2.7%;猪肉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3.6%和1.0%,上述四类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 而从同比数据看,记者则发现,5月CPI同比涨幅之所以不高,主要还是受当月猪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拖累,这与前几个月猪肉价格影响CPI走势的现象相吻合。据绳国庆介绍,同比来看,虽然食品中的鸡蛋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24.7%和10.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但猪肉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6.7%和2.7%,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8个百分点,其中,仅猪肉一项就影响CPI下降约0.43个百分点。 不过记者注意到,根据此前发布的5月中旬和下旬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生猪价格已连续上涨。5月21~3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达到11.0元/公斤,这比5月上旬涨了1.1元。 但从月度环比和同比数据看,5月猪肉价格却都继续保持下行态势,5月猪肉同比价格走低幅度还大于4月的16.1%。对这一现象,中泰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猪价同比跌幅较上月扩大,与高频数据表现出差异,可能是受数据采集方法因素影响,导致5月下旬猪价上涨效应被摊薄。 而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涵则认为,目前生猪价格向终端猪肉价格传导有一定滞后,这导致猪肉对物价的负贡献影响并未收窄。记者也注意到,从5月农产品市场猪肉价格来看,其走势未像生猪价格那样出现明显上涨局面。以北京新发地市场5月份五花肉(瘦)这一品类猪肉的批发价为例,其平均价大致处于10.25元~10.5元/斤的区间内,月末价格还比月初有小幅下降。 谈及猪价未来走势对CPI后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伴随猪肉价格下跌带来养殖亏损,市场将自发去产能,以减少猪肉供应进而带动猪价回升。目前,生猪价格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随着供需格局的改善,预计6月猪肉价格将继续回升,而这有可能会拉动当月CPI进入“2时代”。 6月PPI或回落 5月PPI环比止跌回升,同比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多位专家分析,5月份油价上涨,对PPI环比和同比走势起到了强劲的带动作用。 绳国庆指出,从环比看,5月PPI由降转升。在主要行业中,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7.5%,涨幅比上月扩大4.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6%,扩大2.9个百分点。 而在同比方面,杨畅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道,5月国内汽油价格持续走高,成为带动PPI同比增速上行的核心因素,相关的油气开采、油煤燃料等行业PPI同比上涨24.2%、14.8%,较上月分别提高9个和4.6个百分点。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5月份国内工业品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当月PPI走势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鲁政委此前曾刊文分析称,此前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建筑业活动加快,受建筑施工加快的影响,近期螺纹钢库存下降速度较快,带动钢材价格反弹,从而推高5月PPI数据。 目前,各界普遍关心PPI涨幅偏高是否会在未来导致上下游传导作用显现,大幅推高此后一段时间的CPI走势。对此,杨畅向记者分析称,从5月PPI分项数据来看,虽然采掘业与原材料工业涨价明显,但与此同时加工业价格依旧偏弱,仍不支持成本向下游传导。 此外,从当前油价预期来看,布伦特原油看涨情绪连续八周降温,汽油看涨情绪连续两周脱离历史最高位,油价短期或将回落;因此,6月有望出现PPI回落态势,CPI与PPI之间的剪刀差可能会收窄。虽然未来CPI可能会续升,但总体物价水平仍将处于偏温和局面。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源: 发改委
11.06.2018 22:35
发改委:我国重要商品供应充足 市场预期总体平稳
中国网财经6月15日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召开发改委
多方预测5月CPI同比涨幅继续小幅回落 未来物价或回暖
《经济参考报》记者综合多方预测,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