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欢庆系列民俗节日 感受生活美好

29.02.2016  09:35

    爆竹的余响犹在耳际,佳肴的芳香萦绕舌尖。春节刚过,滇中大地玉溪就迎来了玉溪米线节、峨山开新街、通海迎春花街、新平花腰傣花街等一系列欢乐的民俗节日,把吉祥欢庆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让人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对新一年充满希望。记者在节日的海洋中采撷三个片断,通过三个传承人的生活、工作,管窥玉溪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

     25个姐妹的开新街梦

    春节的喜气还在千家万户缭绕,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开新街节便在彝家人的鼓声中来临。在漫山遍野金黄油菜花的映衬下,佳节的气息,更加的浓郁。

    开新街节,是流传在峨山富良棚、塔甸、岔河、大龙潭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天,就是节日的时间。从大龙潭乡开始,依次向外面的乡镇展开,至富良棚和塔甸镇达到高潮。峨山是云南的“花鼓之乡”,全县有600多支花鼓队,有花鼓队员上万名。在开新街节期间,邻近乡镇的花鼓队都要在花间舞台展演竞技。

    塔甸镇亚尼村跌嘎小组的龙树莲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她和村里的25个姐妹组成一支花鼓队。这支花鼓队有4个龙头,是一支规模较大的花鼓队。早在春节前,她们就利用农闲时间,多次进行排练。现在,开新街节隆重举办,25个姐妹个个盛装而来,就是为了在开新街节一展身手。她们人多,跳得出色,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我们每年都要来跳。”龙树莲说:“这久正在过年,也没有农活,跳起花鼓,心里既放松,又快乐。

    龙树莲所在的亚尼村,是峨山海拔最高的山区。前些年,村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养殖,经济来源单一,生活过得比较艰难。现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户们都建起了小水窖,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了,烤烟、核桃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道路比以前宽了,交通更方便了。生活好了,村里的姐妹们就组织了一支花鼓队,农闲时排练,节日时演出,还经常到邻村和姐妹们交流技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对龙树莲而言,演出不再仅仅是自嗨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现自我价值、了解社会、跟进时代、增长见识的重要手段,每次外出演出,她们都非常珍惜。

    “快,大家快来合影。”演出的空隙,龙树莲招集其他姐妹在油菜花中站成两排,对记者说:“油菜花开得这么好,景色这么美,快给我们拍几张合影。我们要记住今天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幸福生活。

     传承米线文化出新招

    2月21日,以“汇溪记忆”为主题的玉溪米线节拉开帷幕。历时81天的世界最长节日“玉溪米线节”,在大众的企盼下再次隆重登场。

    作为玉溪米线文化的核心人物,陈宝贵总是特别的忙碌。整个米线节活动仪式所需的道具,从几十尊土主神像,到上百套鼓乐、仪仗、服装,只有他有。一个几百人队伍的道具、服装,如果去租用的话,肯定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每年,陈宝贵都是无偿提供节日活动使用。仪式活动一结束,服装道具入库,陈宝贵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可是,今年,陈宝贵却忙了起来,因为陈宝贵有了自己的米线事业。

    为了弘扬玉溪的米线文化,早在几年前,陈宝贵就有计划地投入巨资,对玉溪的米线文化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历史发掘、文化整理、品牌打造。

    一是进行历史发掘。为了做强玉溪米线文化,他可是用心良苦。经过多年的调研、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 玉溪米线文化》一书,对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深度挖掘,为玉溪米线理清了发展脉络。

    二是对米线的种类进行梳理、归纳。2015年,他在玉溪注册了哇家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了“哇家”米线品牌,以此推动玉溪米线的文化品质打造。

    三是建起了自己的米线加工厂。为了保证米线的品质,他从源头做起,于2014年建成了自已的米线加工厂,主打优质米线品牌。

    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他发现,米线的品种很多,且到处都有,各具特色。如果只泛泛打米线牌,难以出成效。一定要从特点入手,就像米线中的“过桥米线”,特色鲜明,容易做出特色。于是,经过充分的准备,从2016年起,他决定做出一个有自己个性的米线品牌,那就是:“哇家戴帽米线”。人们常说的鳝鱼米线、猪脚米线、牛肉米线,鸡肉米线、杂酱米线、焖肉米线、三鲜米线,都属于“戴帽米线”。因为米线只有一种,放了不同的料,也就戴了不同的“”,就变成了不同的品种。

    思路确定后,他用多年从社会上重金收购来的古典门头、门窗、廊柱、石碾,在自已的工厂区,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米线文化区。共分为三个展示区:一是土主文化展示区,土主文化既是玉溪米线的起源,又是玉溪坝子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研究玉溪坝子农耕文明的重要元素;二是农耕文化展示区。他耗费多年时间,从全国各地、东南亚一带收购了几万件农耕文明的实物,再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现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三是“哇家戴帽米线”民俗展示区,展示玉溪米线的各种民俗。三个展区连起来,让人有从农耕文明、饮食文化到民俗的完整体验。每个展区1000平方米,三个展示区都对外开放。

    请进来,走出去,他还在昆明的万达美食城建了500平方米的体验馆,让省城的人们就地体验玉溪的米线文化,同时,又能使两地互为联动。

     盆景艺人的春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通海迎来了两年一届的迎春花街节。

    通海是云南知名的园林大县,园林艺术底蕴深厚,园林经济源远流长。1962年,朱德委员长到通海视察时,就留下了“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幽人养兰芷,留有数千株”的诗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海的园林产业迎来了人才辈出、产业换代的春天。

    “我从事园林行业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我最终走上了园林经济之路,就是看到迎春花街节的盛况,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可喜前景。”昌艺盆景的老板王昌说。

    王昌今年45岁,是通海县盆景协会的副会长。1989年,他参加工作时,在县里的一个国营企业里做花工,一干就是10年。而通海县自1990年起,每隔两年就举办一次“迎春花街”,汇集全县的花卉、花桩、根雕、盆景和园艺林木,形成一条可赏、可买、可卖的园艺花街。

    1999年,王昌从国营企业退出来,租了三亩地,搞起了自已的盆景园。2013年,又到里山再租了3亩地。现在,两片园区共有园艺盆景1000多盆,最好年景年经营收入达到35万元。

    “通海盆景协会现有会员120人,但从业人员已有200多人。会员作品每次参展都能获奖,中国最高规格的精品奖、金奖、银奖、铜奖都获得过。”王昌说,“为了提高会员的艺术修养,我们组织会员免费到上海、苏州、杭州、广州参观学习,对通海盆景园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桃桩、梅桩、罗汉松是通海的传统盆景用材,有很强的地域性,与苏杭、广州的盆景园艺相比,更多的还处于一种粗放状态。以前,园艺师选桃梅桩,标准是云头、雨脚、马蜂腰。只要具备这个形态,便视作上佳,培养到开花便大功告成。

    而现在,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强,通海的盆景制作在精致化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搭配遵循“一盆二景三积架”的标配,观叶、赏花、看果、品型,更加注重诗情画意的营造,修剪技法更加讲究,品种也更加丰富,青香木、黄杨木、迎春成了最受欢迎的盆景。两年前,有一盆青香木就卖了20多万元。

    “云南有9个盆景艺术师,通海就占了3个。足见我们的实力。近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将在通海设点,我们将抓住这次机会,把通海盆景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说到通海盆景的未来,王昌信心十足。(云南日报 记者蒋贵友)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