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劲吹文明风
十字路口人车礼让、背街小巷干净整洁、服务窗口热情周到。10年来,大理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绘就了一幅绚丽动人的画卷——
满城劲吹文明风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文峰 庄俊华 文/图
凡人善举汇聚和谐暖流
2004年以来,大理市十年如一日,举全市之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在探索让文明长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
漫步大理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遵德守礼提示牌,向人们传递着道德的力量。
文明创建,美德先行。去年4月起,大理市“道德讲堂”活动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深入辖区机关、社区、农村、企业、校园,宣扬凡人善举、弘扬道德新风。目前,举办了“道德讲堂”500多场次、“道德论坛”3期,参加人数6万多人次。
通过道德讲堂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一个又一个“身边好人”走入人们的视野。
59岁的大理市税务局职工杨广是大理市民熟知的道德模范人物, 24年来他坚持不懈搜集“爱心物品”,先后为4000多位山区贫困群众捐送衣物和生活用品50余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友哥”。他的善举感染了无数人追随他的脚步,汇聚起社会和谐的涓涓暖流。
一个个平凡的 “大理好人”、“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被挖掘出来,不仅让市民认识到“好人”就在身边,也将“身边好人”从点、线、面的现象,变成了深入每一个大理人心里无形的文明标杆和行为准则。
文明就在点滴之间,风尚在举止之中。闯红灯的少了、公交车上让座的人多了,楼道“牛皮癣”不见了、巷道死角也干净了……一系列以提升市民素质为主旨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市民心田。
志愿者的微笑温暖人心
在大理市的几天里,常常可以见到手拿小红旗的志愿者,他们有的在市区交通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有的在街道、公园帮忙环卫工人清洁卫生;有的在洱海边捡拾垃圾,做环保宣传……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为城市增添了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的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名志愿者。”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大理市积极鼓励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健全“志愿者总队、志愿者服务站、基层志愿服务队”三级组织体系,引导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目前,全市共有志愿服务组织290个,志愿者3万多人。全市31个社区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全覆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累计超过50万人次。其中不少志愿服务组织还走进到社区、村庄,开展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济贫帮困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下关镇花园社区就有这样一只志愿者队伍,成员里有街坊邻居、有医护人员、还有社区工作人员,他们用“接力”的方式轮流照顾着社区的10多户空巢老人。
志愿者们用灿烂的微笑、朴实的行动,与更多参与进来的人们,传递着社会的 “正能量”,丰润着城市的文明厚度。
宜居城市让百姓更加幸福
如今,文明之花正吐露芬芳,扮靓着这座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建成大理市政务服务中心,完善了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务服务中心精简办理流程,各项业务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了70%,赢得群众“点赞”。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2008年开始,大理市财政每年还安排50万元,按行政村人口数量给予每个村4000至6000元的文化活动补助,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目前,已经实现了村级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
同时,大理市重点解决群众生存性民生问题,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就业保障制度;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增收、就业、社保、救助、交通、治安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公众的幸福指数、安全感和满意度也不断提升,去年5月,大理市在全省文明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名列全省第一。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要的不仅仅是‘牌子’,更主要是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这正是大理市10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文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