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20年前就濒临灭绝、几近绝迹,现在重现滇池,也证明水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海东湿地滇池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闻丞手里拿着发现的一个螺类兴奋地说。日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专家在海东湿地考察滇池湿地建设情况,专家们纷纷对滇池治理成效让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表示认可。
“其螺身具有类似海螺状的齿状,是远古滇池形成过程中,从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转换中形成的滇池特有的原生螺蛳科物种。”闻丞介绍,由于滇池水体环境变化,该物种在20年前濒临灭绝、几乎绝迹,“从螺壳的外观来看,目前还处于幼体生长期,也证实了其是近些年水体转好后恢复的物种。”
此次来滇池考察,除了滇池原生螺类,闻丞一行人现场还发现三趾滨鹬鸟种。“三趾滨鹬是一种夏候鸟,主要栖息于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岸沿线。”闻丞介绍,水鸟栖息地选择一般对水质要求都很高,特别是白鹭和野生蚬鸭,都要求水质水体的高清洁度。他表示,在昆明海东湿地能发现多个种类的水鸟栖息,也证明了滇池湿地建设近些年取得的成效。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负责人肖今多年前曾在昆明工作生活过,相比之前的滇池水体,她也感叹滇池治理的成效:“昆明持续在水质治理、湿地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也让流域的生态系统整体向好。”
作为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大力推进滇池湖滨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环滇池湿地日益增多,成为滇池保护治理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海东湿地正是推进滇池湖滨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的代表。
事实上,这也是近些年来昆明打响滇池治理攻坚战取得的成效。通过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大力削减流域污染负荷,让滇池水更清、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突破。
来自市滇池管理局的监测数据,今年1—6月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8.8,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全湖透明度平均值为0.49米。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毫克/升、0.073毫克/升、1.14毫克/升,水质类别均为Ⅳ类,其余指标达到或优于Ⅲ类。与2018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浓度平均值分别下降11.5%、53.6%、1.4%、26.4%。
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昆明“网格滇池志愿者”微信公众号正式启用。市民通过该微信公众号投诉、举报身边发生的各类影响滇池水环境治理的问题,加大市民参与保护滇池的力度。
“水质提升、生态修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而生物多样性恢复,也能推动流域水环境整体改观。”闻丞表示,正是有了前期滇池治理的成效,才让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目前,他们正计划在滇池流域增加生物大数据方面的科学研究,为流域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帮助。而肖今也表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也将推动滇池流域开展“生物总动员”,通过生态大数据、物种保护和恢复可行性研究等,推动滇池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昆明日报 记者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