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23.10.2014  10:45
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 新华网
来源: yn.yunnan.cn

  在滇池边清理垃圾的打捞队

  福保湿地的污水生态过滤系统

  鸥翔草海

  “十二五”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关键时期。随着“十二五”收官之年的迫近,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均对行将水落石出的阶段治理成效倍感焦灼。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高原湖泊滇池的富营养化治理更是难题中的难题。面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舆论热点和认知分化,只有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规律和反思治理现状,方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和增强定力,让滇池治理的步伐迈得更加自信与坚实。

   看见:水体质量缓慢向好

  “九五”以来近20年努力,遏制住了滇池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永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1995年考察滇池污染情况时看到的情景:从大观楼乘船到民族村方向时,沿途看见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船尾是乌黑恶臭的湖水在翻滚。惊起的蚊虫,黑压压一片满天飞舞。

  而今,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滇池水体已经成功告别了乌黑恶臭时代。虽然总体水质仍属于重度富营养,但综合污染指数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摊开地图,你会发现滇池流域内,没有像样点的河流。最长的盘龙江,全长也仅26.5公里。数十条从几公里到一二十公里不等的小流域短河,呈向心性汇集滇池。这些小流域短河水量很少,但沿途穿越的,却是云南全省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在汇入滇池之前,这些河流被各种水库坝塘拦截,优质水早已被“吃干榨尽”,最后补给滇池的是各类污水。由于缺乏基本的清洁水源补给,滇池水体自净、水环境维护及水资源的再生性维持功能濒临崩溃。

  相关数据显示,滇池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0人,高于北京水平;滇池流域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均值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8,缺水形势比北方的京、津、唐地区还要严峻;但在这块国土面积仅占全省0.78%的流域内,全省44%的工业总产值和1/5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却来自这个弹丸之地。

  “滇池封闭性大,湖泊老化发展,自我更新能力低;地处三江之源,源小流短,水量有限;位居地球化学因素磷的富集区,同时又位于生态系统的脆弱带上,环境承载力太小和自我维持更新能力较低;湖泊被稠密的人口和发达的工农业包裹其间,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这些特殊的因素,既是导致滇池病入膏肓的客观主因,同时也成为滇池治理的最大难点。”段昌群如是说。

  尽管如此,通过“九五”以来近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滇池治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污染负荷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住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而且还出现了逆转的迹象。

  今年6月,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办星海村委会村民杨丽英,看到昆明盘龙江入湖口周边清水涟涟,生态湿地里鱼虾成群,便这样对记者说:“原来这里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外连个散步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湖水清了,河岸绿了,能变成现在这样,真是没有想到!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专家督导组成员张乃明表示:“滇池地处城市下游,属于半封闭型湖泊,且自然补水量小,水体更换周期长达4年左右,因此滇池治理的难度远大于其他湖泊。事实上,昆明人口在不断增加,经济也在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滇池水体不仅没有继续恶化,而且还能够缓慢向好的方向改善,这本身就是滇池治理取得成效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