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设“滇池博物馆” 20分钟了解滇池前世今生

10.06.2015  11:01

    市民参观博物馆。本组图片均为供图

    “一颗印”民居。

    “为最大程度还原滇池民居原貌、文化,我们不仅花大量时间去滇池周边调研水土资源,还深入滇池周边民居,希望把滇池最原始的面貌还原到大众面前。”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钱春萍介绍。

    全省首家湖泊生态文化博物馆——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去年在昆明学院开馆,从序厅《滇池赋》到展馆前厅的3D“时光隧道”,再到主馆内围绕滇池生动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生态文化等元素一一收罗,实物、图片、影像、数字等多种形式,让你只用20分钟就对滇池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

     手绘作品记时光变迁

    刚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元代王昇所作《滇池赋》石刻,钱春萍介绍,此奇文被誉为“昆明人写成文字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滇池来源和滇池流域的著名山川、河流,还描述了当时昆明的主要街道以及云津夜市的场景,昆明的富庶与滇池的秀美跃然于字里行间。

    漫步于序厅与主馆的通道右侧,一幅幅昆明学院师生及市民手绘或者摄影作品,定格了自有人类以来,滇池流域居民从顺应自然,最终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镜头,其间不乏古滇人食螺、围海造田、恢复湿地等场景与画面。

    据了解,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是由中央财政支持、昆明学院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承建的。历经3年最终建成,对滇池流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个性、居民习惯和经验中的生态认知等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系统化,初步奠定了构建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

    “一颗印”民居微缩进馆

    进入馆内,惊喜随处可见。钱春萍介绍,整个博物馆采用国内外现代生态博物馆理念,并结合传统博物馆经验来建设,分为1个主题馆、8个分馆、1个信息平台、2个生态体验区、8大类生境现场。其中,主题馆分板块展示滇池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及人文社会历史变迁,置身其中,犹如徜徉在上万年历史长河中。

    进入主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滇池流域70、80年代农耕捕鱼生活场景:撑船的渔夫与偷闲的鱼鹰,将当年滇池周边人们的生活常态完美展现。老昆明人熟悉的龙骨水车、古人为防治水患而建立的闸道、滇池流域传统建筑“一颗印”民居被缩小搬进了博物馆……整个自然生态展区与社会生态展区,从滇池出现生命的故事讲起,从筇竹寺三叶虫到耳材村发现最古老鱼类海口鱼,让参观者可以直观领略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26项课题研究滇池治污

    鉴于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2008年年末昆明学院成立“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后,以滇池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就成为了昆明学院滇池治污研究突破口。随后,昆明学院举全校之力搭建了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及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团队,把滇合中心建成地方政府和企业湖泊治理与保护的战略决策智库、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重镇和信息中心,为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滇合中心自成立以来,学院有关滇池治理与保护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从零到有,截至去年,已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缓释氧钝化剂对滇池底泥磷地球化学形态转化的作用机制》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26项,初步形成了滇池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的研究团队,参与了《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低碳昆明的意见》起草及《低碳昆明基础情况调查》。以此为基础,昆明学院将在滇池的防污、治理方面产生持续影响。(昆明日报 记者吕文康)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