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16.01.2019 01:01
本文来源: 发改委
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板栗、苹果、梨、雪桃、核桃、花椒……各种经济林果不仅把曾经光秃秃的山染绿,一年四季轮番的产出,也让山区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过去砍树、种地是村民们的生产模式,这种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别说致富,不用多长时间就走到尽头了。现在镇里山区的村民都种上了各种经济林果,这可是惠及子孙的好产业。”石鼓镇党委副书记王洪林说,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村民们种植的经济林果遍布镇里的各个山头和田间地头,有20多个品种。
“我算是明白了,守住青山绿水才有好日子过。我家去年靠种雪桃、核桃就有6万元的收入。”石鼓镇石鼓村委会望城坡村小组长李茂生说,以前挣钱靠砍树,村子里的山都荒了,随之而来的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作为金沙江流域中重要节点的石鼓镇,用事实证明大保护不仅不影响发展的速度,更为发展赋予了高质量内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势、是潜力,更是金山银山——对此,迪庆藏族自治州受益匪浅。“金沙江沿线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旅游,提高了生态附加值,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场科科长郑荣说,生态好,环境美、游客多,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产生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科学适度合理有序开发,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带来更高幸福感,帮助当地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1月至11月,迪庆州接待国内游客逾2000万人次、海外游客近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多亿元。
紧邻的丽江市,以建设长江经济带为统领,按照规划先行、农旅结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的原则,打造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在金沙江沿江乡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水果、高山花卉、高山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六大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绿色知名品牌。同时,开展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乡村振兴“百村行动计划”,通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振兴文化旅游等行动,推动沿江产业绿色转型、乡村美丽升级,让金沙江沿岸的资源变资产、村庄变景区、农民变股民、民房变民宿、产区变花园。
昆明市东川区小江边,虽是冬季,但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茨坪子小组800亩的小江干热河谷科技示范实验基地里依然绿树成荫。负责人唐娅琳夫妇回忆起去年夏季蜜枣丰收的场景,心里依然美滋滋,绿色发展为他们带来的幸福;小江上游的小白泥沟,有一个享有盛誉的“春城农庄”,是汤丹镇洒海村村民杨家全三兄弟用了3年时间,在500多亩荒滩上打造出来的集旅游、餐饮、垂钓、采摘和游泳为一体的都市农庄。
东川区农业局农业科科长张燕林介绍,东川正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经验。
昆明市3个脱贫攻坚县均在金沙江支流小江和普渡河流域, 寻甸、禄劝和东川在守住一方青山绿水的同时,更借助青山绿水发展特色产业、告别贫困,2018年全市实现10.6万人口脱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顺利摘帽并获得国家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东川区和禄劝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昭通市统筹考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的“四个一”行动。通过划定产业发展生态红线,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守住一片蓝天;坚持应搬尽搬和应退尽退紧密结合,通过实施大规模易地搬迁,绿化一方群山;创新“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机制,严格落实责任,护好一江清水;落实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理念,建设一座百万亩苹果与百万人口高度相融的苹果之城,确保蓝天常在、白云常现,青山更绿,碧水长流,推动昭通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云南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更加牢固,正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
来源:云南日报讯
本文来源: 发改委
16.01.2019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