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乐动红河 传统文化绽放华彩
在初冬的暖阳里,云南省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身着美丽的民族服饰,身背心爱的民族乐器,欢聚红河州府蒙自,共赴一场民族民间歌舞的文化盛宴。
11月23日,新落成的红河大剧院灯火璀璨,宾朋满座,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红河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红河州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红河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的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这里拉开帷幕。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蔡春生,红河州州长杨福生,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等领导出席开幕式。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赵立雄主持开幕式。来自全省各地的传承人、民间艺人、基层文化工作者组成的演职人员齐聚开幕现场,共同庆贺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启幕。
杨福生州长、蔡春生厅长分别致欢迎辞和开幕辞。杨福生州长介绍了红河州的情况,向全省参赛演职人员表示热烈欢迎。蔡春生厅长代表展演组委会表达了对全体参赛演职人员的问候,对承办方红河州给予展演大力支持的感谢,并预祝展演活动圆满成功。赵立雄主任宣布展演开幕、大型歌舞《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晚会开始。
这场由红河州歌舞团众多优秀获奖舞蹈、歌曲、器乐节目组成的晚会,用绚丽的服饰、优美的演绎、独具匠心的编排,通过“风动红河千山秀 云上梯田入梦来”、“情到深处声声唱 爱意浓时翩翩舞”、“咏物传情唱南疆 载歌载舞爱未央”三个章节,展现了美丽红河的多情民族,生产、劳作,生活、恋爱,戏耍、玩乐的生动场景。这些来自乡村,取自民间的歌舞,经过加工整理、提升改造,成为舞台上靓丽的艺术精品,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场美仑美奂的歌舞大观。
二
从11月23日至27日,为期5天的展演活动,围绕“展示民族艺术风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举办了3场展演比赛以及开幕式晚会、闭幕式颁奖晚会。
全省16个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云南民族村组成的18支代表队,共计20个民族1440余名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将73个根植民间、风情浓郁、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通过3场集中展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民族民间文化视听盛宴。
本届展演也是历届展演中人数、规模、节目最多的一届。所有参演节目,均取自民间,多是当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民间乐器,民族曲调、古老歌谣,经过加工、整理、提炼,这些来自田间地头,散发着青草和泥土气息的本土艺术,通过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本真、原生,甚至有些拙朴的展示,带给观众一种清新扑面的生态美感和神秘魅力。
参展节目,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表现生产劳作欢快场景的《犁地歌》、《栽秧山歌》,也有表现日常生活娱乐场面的《三道弯》、《碗筷舞》。有表现男女情爱的《跳掌》、《迷然阿朵》,也有对离别悲伤哭诉的《隔娘调》、《阿姆妮惹》。哭嫁、丧葬、祈雨、欢庆等,这些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以原生艺术的形式走进观众的视野。其间有50余个节目,是国家、省、州(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100余位国家、省、州(市)、县级非遗传承人,以领舞、主唱、伴奏等形式,参与了近半数的节目演出,舞蹈《塔城热巴》的领唱,就是一位70岁高龄的老者,为省级传承人。其余24位演员,全部是迪庆州塔城镇的农民。这种情况,在参演节目中比比皆是。《禄劝傈僳舞》的演员,全部来自禄劝农村。众多小演员的出现,也为本次展演增添一抹亮色,小至4岁,大至13岁的孩子们,或唱或舞或奏,芦笙、葫芦丝“手艺”熟练,山歌、民谣入情入味,让我们感到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欣慰。
三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这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盛会,展演期间,主办方挑选了部分优秀节目,组成三个小分队,利用三天时间分别到开远迎旭文化广场、个旧金湖文化广场、蒙自南湖文化广场开展精彩纷呈的下乡演出。
11月24日,由临沧、云南民族村、怒江、丽江、楚雄、版纳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在开远市迎旭文化广场,给广大群众送来一场民族味十足的歌舞大餐。早上8点不到,广场中心已经聚集了密密麻麻近500名观众,这些观众当中有非遗传承人、艺术协会代表以及社区群众代表,他们翘首期盼即将开始的文艺演出。
演出的开场是远道而来的怒江州代表队,他们表演独龙族舞蹈《吉祥“卡雀哇”》,简练的舞蹈动作,彰显了独龙族的古朴和粗狂。而楚雄州代表队表演的傈僳族声乐《傈僳古歌》,独特的梅葛音乐曲调,引领观众感受了古歌的天然与悠远。傣族的《菩仿》、彝族的《阿姆妮惹》、纳西族的《东巴吉日经》,整场演出宛如一个民族大观园,让观众大饱眼福民族风。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由楚雄州代表队表演的彝族舞蹈《山寨课间》。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圆阵围圈耍刀、方阵对阵,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刀舞”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
期间,还召开了编导座谈会。9位评委会专家与18支代表队的编导们共聚一堂,研讨本次展演的成果。
座谈会上,云南省文化馆研究馆员、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殷海涛针对声乐类节目做了简要总结点评。他说,本次展演27个声乐类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往届。其中70%的节目,来自山野田间火塘边,也就遵循了本真性和原生性。原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吴学源就器乐类节目表示,今年是个丰收年,16个器乐节目堪称历届之最,洞经音乐和民间唢呐鼓吹乐两大乐种齐全,乐器创作水平得以提高,可喜的是音准得以规范。谈到舞蹈类节目,云南省文联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舞蹈演员郭丽娟说,舞蹈类节目是所有种类中节目最多的一个,数量虽然多,水平却也很高。30个舞蹈类节目中多数都抓住了民族本真的基因,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作品。
临沧代表队舞蹈节目《涞阶恩赛·女创拳》编导王峰就取材问题与评委会专家进行了交流,迪庆州代表队主创就展演节目的舞台化、艺术化向专家们请教,昭通代表队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舞蹈节目《静·净》的创作思路。座谈会上,各个代表队争先恐后地发言,畅谈展演经验与心得。
最后,原云南省文化厅巡视员、副厅长、省非遗保护专家赵自庄总结,此次展演节目中,舞蹈《三道弯》、声乐《隔娘调》等均真实再现了民族的本真性和纯朴性。今年的展演还出现了一些很少见的节目,如丽江傈僳族的犁地歌、昆明禄劝傈僳舞。本届展演上如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栽秧山歌、傣族的象脚鼓、怒族的民俗“卡雀哇”等一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他们用舞台形式呈现了出来,还有德钦的弦子舞、楚雄的大刀舞等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一定的整理加工搬上舞台,这些保护项目的光彩也展现了出来。
五
11月27日晚,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闭幕式颁奖晚会后精彩谢幕。
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蒙东平,红河州有关领导出席闭幕式晚会。杨德聪副厅长主持闭幕仪式。
蒙东平致闭幕词,她称赞本届展演是一次传承经典的民族文化盛会,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民族团结盛会,是一次服务大众的群众共享盛会,并对展演成功精彩举办表示祝贺。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宣读获奖名单。
经过专家评委紧张认真的评选,本次“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展演的各个奖项一一揭晓,共产生14个金奖,18个银奖,27个铜奖,14优秀奖。14个节目荣获传承奖,9个代表队荣获组织奖。
昆明市代表队的《我是小小昆明人》、文山州代表队的《公鸡喊太阳》、云南民族村代表队的《普米茶咧》、丽江市代表队的《阿姆妮惹》、大理州代表队的《三道弯》、昭通市代表队的《静·净》、临沧市代表队的《菩仿》、红河州代表队的《芦笙踩堂》、大理州代表队的《琴弦乐》、怒江州代表队的《吉祥“卡雀哇”》、迪庆州代表队的《弦子三代乐》、曲靖市代表队的《笙声不息》、保山市代表队《隔娘调》、玉溪市代表队的《一窝小雀》14个节目获展演金奖。
昆明市代表队的《那娑婆勒勒调》、曲靖市代表队的《笙声不息》、玉溪市代表队的《一窝小雀》、楚雄州代表队的《山寨课间》、红河州代表队的《跳鼓舞》、西双版纳州代表队的《吉象武鼓》、德宏州代表队的《葫芦丝的传说》、丽江市代表队的《阿姆妮惹》、迪庆州代表队的《弦子三代乐》、临沧市代表队的《哦嘎俐侎咕切兰》10个节目获展演传承奖。
昆明市、昭通市、保山市、红河州、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临沧市代表队9个代表队获组织奖。
随后,从此次展演中挑选的19个节目组成的《留住记忆 薪火相传》晚会,让观众们再一次回味和感受了展演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六
1997年,省文化厅与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目标号召,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随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这些率真、质朴的民间艺术,经过挖掘整理,加工提炼,成为具有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独特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牌,至今已成功推出近500个优秀剧目,走上国际国内舞台,在众多赛事中一展风采,获取大奖,并借助文化交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风格,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文化传承人,也在展演活动中,通过交流展示,学习借鉴,不断提高传承保护的意识和技艺水平,成为民间艺术的积极传承者和传播者。展演活动的举办,既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荟萃及保护成果的重要展示,又是繁荣发展我省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搭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为民间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