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与国际视野 ——推动云南音乐文化产业工作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禹江宁 摄
11日,省文产办主办的“乐动新丝路 聆听新世界—推动云南音乐文化产业工作座谈会”在昆明举行。座谈会邀请了国内在少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界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以及省内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省著名音乐艺术家及民间新锐音乐人、民间艺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以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互动融合及发展方向与未来。
会上,专家们踊跃发言,畅谈了各自对云南音乐文化产业的真知灼见。
金兆钧: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秘书长,《人民音乐》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著名文学艺术评论家,乐评人
第一个建议就要打一场混合型战争,全国各地的包括本地音乐家要更加紧密地沟通合作与交流,本土音乐家积攒的材料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第二个建议是,政府应该把投入花在创作上,更多地给予创作人时间来采风,让他们生产出真正能寄托乡愁的、融入感情的作品,而且,应该给出要求“你的作品做得好了我再给你钱”,要以一定的实践来检验,应当向工业化一样,认真地细分每一道工序,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产业是一个需要有程序的过程,才能说得上把它推向市场。还有一个建议,要有基地式的建设,请一些音乐家,包括本地的一些年轻人入驻到里面,制造让音乐成功的第一生产力的良好环境。只有有了创作成果,才谈得上传播和销售,这些成果一个是依托国际级的制作,另外一个是还要回到自己立足的地方来,寻找探索一些根源性的东西,才能在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云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进行作品的生产,作为经营者也应当有信心按照商业的规律、产业的规律把它发展下去。形成产业链,云南的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
毛凤坤: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会长
云南音乐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云南能够将音乐产业单独拿出来抓,是非常好的。音乐产业的发展要出产值出人才,有人才才有作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产业。在民族音乐这一块,云南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到这里采风产生的。那么在民族文化中能不能创新?其实就是把传统和现代、古典与流行、民族与世界,很好地找到可以承载民族文化的这些元素,音乐产业也就发展了。文化企业落户云南需要一些政策和条件的扶持,文化产业的繁荣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何沐阳:中国著名作词、作曲及音乐制作人
云南瑰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入人心的力量和充足的生命力。我觉得音乐就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只要在云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找到适合的音乐并让他传承和发展下来,让他既有云南的根源又有一种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气息且具有国际水准的制作和概念,才能被传承和发展。就是民族元素加上现代人的歌词再加上现代演绎手法,构成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些方向,我们把它叫做现代民歌。我希望未来云南在民歌创作上能够避开一些误区,应该大胆地用一些流行歌手,用它们的现代表达方式;在审美上应该有所提升,我们的台风、服装等表演形式都应该与时代接轨。另外就是音乐产业链一定是一个链条,创作、制作、演绎,以及资本运营,这些都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