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当家人

30.07.2015  16:49

 
  特约记者 施新弟

  郑家庄地处洱源县三营镇西南部,是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全村共125户525人,居住着汉、藏、白、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中草药材营销和生猪、乳牛养殖及烤烟、水稻、蚕豆、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形成了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发展格局。该村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红红火火地开展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内容的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村民自治,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当家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民族团结,采取“民主议事决策,民主当家理财、民主约定村规、民主群防群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建强班子。推选致富能人担任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并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中都有各民族党员代表,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班子。二是多民族议事决策。成立了由7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村内重大事项先由党支部研究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议事小组、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在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组织实施,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三是多民族当家理财。始终坚持村里项目建设、集体支出村民说了算的原则,由理财小组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四是多民族约定村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制定出村规民约,通过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多民族群防群治。由每户出一名劳动力,组建了一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回对全村的治安进行巡防,严格治安管理,清除治安隐患。由村里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调解小组,宣传法律法规、了解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为民排忧解难。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

  村民自治,使许多事情办得很出色。一是空间优化形态美。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提升村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展示自然、生态之美。村内设有广场、公园、村民议事中心等设施,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功能配套村容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村庄环境整治,彰显绿色、宜居之美。对村内垃圾、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杜绝环境污染;加大“一池三改”建设力度,投资47.3万元,完成改灶、改厩124户,建成无害化处理卫生厕所124座。三是业兴民富生活美。通过产业特色化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深层次拓展,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大提升,农村生活更加甜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新农保、新农合覆盖率达98%。四是生态优良环境美。通过自然环境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功能化改造,农村环境更加舒适优美。林木覆盖率和绿化面积达村落总面积的15%。五是乡风文明和谐美。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民主自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农村社会更加和美。大力开展守法之家、道德之家等创建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红、白事理事会,主持办理村里的婚丧嫁娶事宜,坚持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村里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村民理事会挑了大梁”。谈到民村自治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挑了大梁,只要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事,大家随时随地向理事会反映。以往农村工作中,都是我们要求农民干,常常吃力不讨好,现在是农民自己抢着干,关键原因就在于村民真正自己做主,这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魅力。

  2015年郑庄家被确定为村民自治试点村后,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提升和完善。目前,召开了2次户长会议,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制定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理事会章程》等基本制度,以及《村庄环境卫生制度》、《客事从简制度》等专项制度,组织村民讨论通过了《自然村村民代表选举办法》、《自然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选举办法》等,推选产生了村民代表。63岁的村民郑林生称赞说:“村党支部办事公道,真正是发展经济的‘主心骨’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