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公安推行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抓了放、放了抓”不再是难题!
为破解高危人群管控难题,今年以来,昭通市镇雄县公安局创新工作思路,创建了“一区、一校、一基地、一中心”的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全力推进社会治安治理管控,打出社区治安防控组合拳,从根本上找到了解决本地治安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8月11日15:00-16:00,昭通市镇雄县公安局副政委赵楚聪、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刘先万、县公安局政工室负责人王勇走进“云南警方”新媒体直播间,向大家介绍镇雄警方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模式的措施和成效。
166万!人口数量全省第一
昭通市镇雄县辖30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166万,是云南省的第一人口大县,县内生存空间狭小,人均收入低、贫困面广、程度深,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基础薄弱,三产支撑不足,就业安置能力弱,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近50万,其多集中在昆明、江浙一带,给当地的治安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昭通市镇雄县公安局深入调研,借鉴省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加强汇报和协调,创新创建了“一区、一校、一基地、一中心”(即公安医疗监管区、松林湾特殊学校、关爱康复中心、阳光救业安置基地)的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一区”破解因病不能羁押难题 抢劫案同比下降62%
“一区”即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依据《看守所条例》《禁毒法》《公安监管场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工作方案》等法律规定,实现公安监管场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与镇雄“三六五医院”合作改建“公安监管医疗区”,收治因病不能羁押的特殊违法犯罪群体。内设医务室、住院部、警务区,配齐了相关医疗处室,视频监控全覆盖。对男性与女性、同案、行政与刑事实行细化分类监管,对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内科与外科按病种实行分楼层收治。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收治范围、收治时间折抵羁押或拘留时间。
自2017年1月建成运行以来,已收治各类违法犯罪特殊人群186名。监管医疗区的建立,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违法犯罪人员因病不宜羁押、流失社会后继续作案的难题,运行以来,全县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34%,其中盗窃、抢劫、诈骗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3%、62%和67%。
“一校”即镇雄县松林湾学校。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设,以接纳、教育、关爱、挽救孩子为目的,县公安局将原“镇雄松林湾学校”改建为“特殊学校”,拟收教有轻微犯罪行为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招生规模120人左右,除开设普通学校全部学科外,增设心理矫治、军事训练、法制教育等课程,实行全智能监控、封闭式管理,评估结业学生转入普通中学继续学习。
目前学校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师资、警力、机制制度建设完备,目前已经招收学生92人,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16岁的张某曾经成绩优秀、连续几年担任班长,是公认的好学生,但升上高中后,他染上了喝酒、抽烟、打架等陋习,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不再是人人艳羡的“好学生”。松林湾学校开始招生后,张某父亲便主动向学校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把张某送到松林湾学校进行学习矫治。张某目前已适应了学校的管理模式,表现突出的他第三次当选为班长,成为同学的榜样。
“一中心”破解重点人员漏管失控难题
“一中心”即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针对喝酒闹事,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问题,县公安局与镇雄县建华医院合作成立“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类制定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危险性醒酒人员、危害性流浪人员的醒酒进行关爱救治。在救治过程中规范接送,进行全过程录音录像。为了保障安全,医院内设专职保安人员,处警现场由120专车接送患者,且车上配备监控、约束带、执法记录仪,切实消除执法执勤安全隐患。
自2016年10月以来,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已送治精神障碍患者318名,流浪人员60名,醉酒人员42名。通过积极工作,实现源头防范,辖区伤害案件、故意损毁财物案件、命案都大幅下降,关爱康复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违法犯罪,净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同时维护了关爱对象的身体健康。
“一基地”破解就业安置难题
“一基地”即阳光就业安置基地。镇雄县公安局将原县看守所改造为“阳光就业安置基地”,按照“有利于提供就业岗位,有利于学习劳动技能,有利于成功融入社会”的原则,采用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综治维稳机关主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民营资本投入运营的形式建设。拟解决1000余名已判刑监狱拒收人员、社戒和强戒过度强化期吸毒人员、因贫致罪和劝返回乡前科人员等特殊全体的就业问题。阳关就业安置基地的建立,适应新的社会治理需要,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关爱对象家庭减负,为社会治理减压,努力创造法治边缘人群的有效管理环境和关爱康复。目前已经与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协议,整个项目已经启动建设,9月份即将开始安置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