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 谨防小虫致大病

08.07.2015  18:23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图

    高温多雨的梅雨季节,各种病菌迅速繁殖生长,高温高湿的同时也是虫媒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虫子也能酿成血淋淋的连环命案!那么哪些小虫最招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发现?本期为您特邀专家一说究竟。

     小小蜱虫引来致命的麻烦

    来自安徽的老程今年66岁, 6月中旬的一天,老程在外农耕回家后,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发热了,浑身没有力气、一点饭都吃不下去,老程以为自己是感冒了,于是在家里吃吃药休息了几天,但是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左侧大腿根部还出现了拳头大小的肿块,色泽发黑,摸上去硬邦邦的,非常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结果惊人,老程血液里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都快没了,医生赶紧给老程输液、抗感染,但是老程病情依然在急剧恶化,当地医生建议家属立即将老程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救治。

    老程已经出现呼吸衰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全线升高并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再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病情后,省人医专家一致认为老程罹患“蜱虫病”(学名,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性非常大,于是立即将老程的血样送到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证实了感染病科专家教授们的推测。虽然医生竭尽全力,但是老程终因病情拖得太久而且病情较重去世了。

     什么是蜱虫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科主任李军教授指出,蜱虫病,顾名思义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包含了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社会公众所说的蜱虫病其实特指的是“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通过回顾性调查,该病早在2006年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就已出现,但是直到2010年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分离鉴定出其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后这一疾病才为医学界所认识。

     蜱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一般来说,野外的黑线姬鼠、蜱和牛虻以及家养的牛、羊、猪、狗、鸡等均可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再通过蜱虫叮咬或者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均可导致感染。由于缺乏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

    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蜱虫病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的丘陵、山地、森林地区,易感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蜱虫病的风险亦会增高。该病的流行时间一般为3-11月份,高峰期在5-7月份,这期间发病人数可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

     蜱虫病有哪些表现?

    专家指出,被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初期表现不明显,但是经过1-2周的潜伏期后,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乏力、恶心、呕吐,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痛、腹泻等,并可触及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

    大多数患者如果及时就医预后良好,但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继而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死亡。据数据统计显示,江苏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共收治蜱虫病患者73例,其中死亡19例,康复54例。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周智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