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抗震救灾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阶段
景谷6.6级地震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灾区群众不畏艰险、互帮互助,使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抗震救灾工作从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阶段。
10月7日21时49分,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是1996年以来云南省发生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波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地震造成1人遇难,331人受伤,房屋倒塌2332户7002间、严重损坏14512户43538间,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损伤,普洱市和临沧市共9个县(区)37个乡镇(社区)37万人受灾。
云南省在抗震救灾应急救援阶段,突出抓好了7个方面工作。一是全力搜救人员救治伤员。坚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部队官兵和专业救援力量共投入4500多人,进行了地毯式搜救,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二是全力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的方式,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1万多人。帐篷、彩条布、棉被、棉衣、折叠床等救灾物资及时运达、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三是全力开展保通和排危除险工作。全力抢修公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受损设施设备,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评估、排危除险;四是全力开展“五个防范”工作。加强次生灾害、疫病、强余震、火灾、安全事故防范;五是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持了灾区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六是全力做好宣传报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七是全力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合工作组组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景谷灾区抗震应急工作做得很出色,凸显5大特点:统一指挥调度有力、信息报送及时准确、交通运输顺畅、干部包保责任到位、志愿者管理引导科学有序。”(完)(记者 李汉勇 乐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