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谷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到位24.86亿
从8日召开的景谷6.6级地震恢复重建工作推进会上获悉,自启动景谷地震恢复重建工作至今,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到位24.86亿元(其中,抗震救灾资金2.16亿元,重建资金2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35亿元。截止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同年12月6日,景谷再次发生5.8级和5.9级强余震。地震和两次强余震,震级高、震源浅、破坏大、成灾范围广,大量民房、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设施损毁严重,景谷全县10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1955个村(居)民小组,30.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经云南省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评定,地震共造成普洱市经济损失62.9亿元。
快速反应 抗震救灾“普洱模式”
面对突如其来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全力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了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救灾工作组迅速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灾情一线。围绕“六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学生有安全地方上课)、五防范(防范次生灾害、防范疫病、防范火灾、防范安全事故、防范强余震)、四保通(保路通、保水通、保通信通、保电通)、三加快(加快恢复重建核灾评灾、加快灾害损失评估、加快规划编制)、两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一到位(全程监督到位)”的总体工作部署,争分夺秒、昼夜不息开展抗震救灾。
随着各种救援力量的快速到达,抢救生命、救治伤员、排危除险、转移安置灾民、疫病防控,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向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新模式,创造了地震救灾史上震级高、震源浅、人员伤亡小的抗震救灾“普洱模式”。
恢复重建 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景谷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等省领导多次率工作组到景谷灾区调研指导。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积极行动,大力推进灾情恢复重建。省政府下达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要求在12月31日前,完成受损民房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有效恢复受损学校、医院、电力、通讯等设施; 在明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减灾防灾、特色产业增收等工程的恢复重建任务,建成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普洱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重建美好家园。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介绍,截至目前,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到位24.86亿元(其中,抗震救灾资金2.16亿元,重建资金2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35亿元。全部完成76090户民房修复加固,22149户民房重建全部开工,竣工率和入住率分别为82.78%和40.34%,其中,24户钢结构民房已全部完工,今年底可全面完成民房恢复重建任务。此外,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民生、基础设施、减灾防灾和产业培育“四大工程”项目(共58项1868个),截止9月30日,已开工367个,完工113个,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灾区民房重建八成完工 今年底可全部搬入新居
景谷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当时地震重灾区永平镇芒费村七七组、景谷二中恢复重建点,独具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崭新的校园,曾经的地震重灾区,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在面前。
“按照当前民房恢复重建的施工进度,今年底将全面完成民房恢复重建任务,灾区群众可全部搬入新居生活。”普洱市副市长、市指挥部副指挥长张若雷介绍说,景谷6.6级地震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共98239户,其中,修复加固76090户,涉及全市10县(区);民房拆除重建22149户,涉及全市除江城县、西盟县外的8个县(区)。此外,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减灾防灾和产业培育“四大工程”项目,目前已开工367个,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按照恢复重建工作要求,结合“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整体目标规划,景谷县委、县政府实施民房恢复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在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坚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加快促进灾后群众重建家园信心恢复,为人民群众开辟发展生产的新路子。
据了解,下一步普洱市将抓全力推进恢复重建工作、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全力做好物资供应和物价稳控、全力维护灾区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强化监督检查6个方面工作,将恢复重建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保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