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乡村振兴正当时
近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勐班乡党政班子领导到芒海村调研,为芒海村“量身定制”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围绕乡村振兴“干什么”的问题,结合芒海村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产业小散乱等实际,勐班乡党委政府提出“121”产业兴旺发展思路,即管好橡胶这一优势产业,通过示范引领提振胶农信心,激励胶农加大开割力度,探索引入“胶下魔芋”等林下经济,妥善处理低效胶林,变“鸡肋产业”为“希望产业”。大力发展好现代林业及蔗糖2个重点产业,利用景谷县大力发展“双百”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领传统林业转型升级,变“沉睡产业”为“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壮大蔗糖产业,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布局,变“试点产业”为“基础产业”。
同时,巩固提升肉牛这一传统产业。抓住普洱市“牛十条”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和景谷县打造肉牛产业“一县一业”的契机,以勐班乡即将建设的肉牛扩繁养殖场为依托,培育肉牛养殖重点村落,变“传统产业”为“富民产业”,并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劳务收入等方式方法,让“规划产业”变为“现实产业”。同时,还开展六项生态宜居行动、制定10项乡风文明标准,按照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方式,达到村组治理有效,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公共服务保障等生活富裕目标。
围绕乡村振兴“怎么干”的问题,勐班乡党委政府要求,统认识、谋规划,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合力;抓机遇、抢发展,牢牢抓住当前发展的政策优势;定村规、重治理,用制度规范管村管人管事;敢担当、能突破,村组干部要带头干事创业致富;重落实、求实效,坚决把既定工作思路目标落实到位;增动力、感党恩,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陈润芝 文/图)
走进景东彝族自治县工业园区,就能听见从君喜鹿制衣厂里传出的机器运转声。易地扶贫搬迁户李春美原是锦屏镇利月村村民,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以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自从搬迁至文黑安置点后,她便可以在家门口的制衣厂打工。“在制衣厂上班,工作时间灵活,按计件给工资,可以随时接送小孩,还可以照看家中的老人,每月收入2500—2600元,很满意这份工作。”据介绍,目前车间有50余人上班,其中有搬迁群众20余人。
近年来,景东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相结合,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以“挣钱顾家两不误”的产业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周延 卢东)
宁洱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抓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抓乡愁乡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在产业发展和村庄规划中,突出生态保护、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重点抓提升改造,在生态建设中突出“一村一亮点,一组一特色”,在发展的同时保持乡愁乡韵和本土的山水人文特色。成功打造了那柯里、困鹿山、蚌扎、磨黑古镇等一批乡村旅游文化示范点,2020年,岔河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温泉、团结、恩永、石中4个村被评为市级“美丽村庄”。以普洱民族团结园红色旅游、那柯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乡村全域旅游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4亿元。
抓短板,建设“四化”美丽乡村。不断细化资源整合内容,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短板,逐步完善农村交通、给排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建设和林盘、山地自然村寨建设,提升农村村容村貌。文团公路、竹山至会连公路建成通车,团结大道、火车站站房主体完工,扎罗山至困鹿山环线全线贯通,宁江公路、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连接线快速推进,新建农村公路36公里、安防工程194公里,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0.67%。何张田、黄草坝、老许坝、温泉河水库和第三自来水厂建设稳步推进,胶瓜塘、打厂箐水库获批建设;铺设天然气管网15公里,城区覆盖率达70%。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建成小康用电示范县,宽带、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抓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美丽乡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示范乡村、干净整洁乡村。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行动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美丽县城”建设,修缮破损路面、人行道1.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公厕9座、公共洗手设施195处,更换了一批垃圾收集容器;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治理有效,集市、餐饮管理更加规范;4个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完成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8382户,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6.53%;拆除“两违”面积4.9万平方米,排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疑似图斑1462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验收。
抓群众自治,建设全民自治乡村。坚持党建引领,逐步引导群众建立共建共享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村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内部评比和舆论监督,转变村民对环保、对公益性事务的观念,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形成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全县85个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乡村的氛围较好。(王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