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促跨越 昆明高新区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07.03.2016  11:23

  正在建设中的高新区新城产业基地。

  披荆斩棘、破浪前行、高歌猛进……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昆明高新区“十二五”走过的征程最是恰当不过。这五年,昆明高新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各项工作亮点频现。在其23年的发展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二五”是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和严峻的五年。五年来,昆明高新区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深刻分析面临的严峻形势,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确保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这五年,昆明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获得科技部批准,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稀贵金属)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被发改委批准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云药”特色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昆明市首家年总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也是这五年,昆明高新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位列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第34名。

  在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道路上,昆明高新区也步履坚定,园区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首位聚集区优势充分显现。涌现出一批云南特色优势高技术的新锐,比如落户在昆明高新区的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拥有青蒿素业务完整的产业链,为全球最大的抗疟药原料药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品种最全的抗疟药品供应商,其生产的复方蒿甲醚系列药剂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抗疟药,创造了数十亿元的销售额,拯救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去年9月,云南省首批3个型号的3D打印机也在昆明高新区云南增材佳维科技有限公司下线,泛亚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揭牌。

  未来五年,昆明高新区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战略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旋律,以争先进位为总目标,着力破解制约瓶颈,厚植发展优势,乘势而上,全面开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坚持深化改革强活力、创新驱动增动力、产业转型壮实力、和谐发展聚合力、锤炼队伍提能力,突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特色产业集群凸显、园区建设产城融合、科技金融助力发展、民生民计持续改善五个重点,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首位聚集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区、“两型”社会绿色发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十二五”成绩斐然 2015年营业总收入达1680亿元

  昆明主城区北斗地基增强网建成运营。

  “十二五”时期,是昆明高新区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干部职工,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为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克难攻坚,坚定信心,主动有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园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特别是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昆明高新区全力冲刺既定目标,经济指标回升势头明显,各项工作亮点频现,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率先迈入全省千亿园区行列,累计实现园区总收入6876亿元,园区总产值4768亿元,同比增长112.5%和80.53%;财政总收入199.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7.92亿元,同比增长96.02%、124.9%;固定资产投资706.87亿元,同比增长35%;园区企业12332户,同比增长85.83%。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08家,其中,上100亿元企业4家,上10亿元企业22家;“新三板”企业12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

  仅2015年,昆明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 1680亿元,同比增长11.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549亿元,同比增长9.3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85亿元,同比增长20.2%;基础设施投资27.78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8亿元,同比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同比增长10.8%。

  也是在这一年,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示范单位;园区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山灞公司远程医疗设备及应用服务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云科高新众创空间获科技部认定;卢秉恒院士院士工作站落户昆明高新区;“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扩大产能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启迪孵化器顺利推进,创业咖啡吧、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模式正在兴起。

   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昆明高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项目经理人制度,建立招商引资“一个项目、一个经理人、一支专门团队、一条龙全程服务”的项目经理人机制,探索顾问招商、代理招商等模式,引进了一大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累计引进外资10.56亿美元,内资569亿元,同比增长48.73%、36.12%。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明显,IT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营业收入分别占园区总收入的21%、52%和7%,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更是昆明高新区特色产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园区全年引进内资105.39亿元,外资3.83亿美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0.38%、109.42%。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德国拜耳投资36亿元收购滇虹药业,拜耳滇虹一期正式投产。海正药业、贝克诺顿、华宅生物、神农乌天麻等一批企业陆续入驻。以青蒿为原料的蒿甲醚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原料的灯盏花注射液、滴丸等产品,成为云南特色优势高技术生物医药的新锐。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在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云南五龙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电动系列客车及商务车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并建成泛亚3D打印创新基地,云南省首台3D打印机成功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融覆技术顺利推进。云南冶金集团创能铝空气电池填补国内空白。云南锗业、贵研铂业、大泽电极等新材料企业加快发展。

  在IT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云南慧奥风人脸识别及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率先在国内实现市场化工程运用。智能机器人、量子通讯、智能穿戴设备、卫星技术运用、云计算、无人飞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西江贤达医疗器械、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舜喜医学、新基因格等项目进区落地;昆明中药厂、向上投资3D打印、众诚士德机器人、可口可乐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名博包装、植物药业、生物谷灯盏花、理想药业等项目竣工投产。

   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打造孵化平台,抓科技、搭平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园区的创新创业面貌焕然一新。5年来,管委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财政拨付科技经费累计达4.0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36%。

  2015年,昆明高新区正式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三平台建设六年(2015-2020年)行动计划”,以建设产学研柔性平台、孵化器催化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为载体,为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园区从“线性增长”到“非线性爆发式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昆明高新区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切入点,全力打造“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部门零扯皮、服务质量零非议、服务对象零投诉和审批事项最少、交易成本最低、办事流程最优、创业环境最佳、高新效率最高”的“五零五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要求把“五零五最”内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党工委、管委会及机关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工作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服务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目前,“五零五最”服务在高新区蔚然成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然成为高新区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一张名片。

  2015年昆明高新区又大力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行政许可50项。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了大幅增加,2015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达到1853户,同比增长38.7%;新增个体工商户1686户,同比增长174%。

  《昆明高新区条例》也修订完成并正式实施,积极推进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大力建设阳光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重视经济也重视社会事业,昆明高新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加强社会管理,为企业员工、社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完成高新二中改扩建和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抗震加固工程,高新一小海源校区、经典校区投入使用,高新四小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高新一小被认定为首批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园区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论坛、职工运动会、演讲比赛、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实现新增就业59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8545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投入扶贫资金1110万元。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民政、残联、双拥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认真落实处突维稳网格化包保责任,园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特别是在2015年,昆明高新区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化城文庙维修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以内;马金铺街道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3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9元,均比上年增长8%。

   党建工作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深入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实行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部门领导联系街道、社区制度,组建连心服务队、宣讲服务队和志愿服务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

  2015年,昆明高新区找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党建 X”工作构想,将党建与服务、互联网、承诺、招商、项目、人才、创业、文化、维稳等园区要素有机结合,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双推进”、党建工作与维护稳定“共促进”。并探索设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严从实监督教育管理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统战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昆明高新区首创青年创客党支部的做法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中组部、国家工商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深化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列开发(度假)区之首,得到市委表彰。

     剑指“十三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个全面决战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三五”对园区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昆明高新区积极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而昆明高新区的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在全面建成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积极创建并获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序中争先进位。

  昆明高新区已经明确清晰的发展路径,即以“53362”转型升级工程为总领,前三年(2016起-2018年末止)着力于转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后两年(2019年起-2020年末止)重点在升级,实现全面建成新型科技园区目标。

  “十三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实现总收入23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保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将围绕活力、产业、开放、生态、幸福五个方面,开创昆明高新区“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活力高新

  把创新作为引领园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将改革创新引向深入,建立改革创新的常态化机制,在思维、理论、制度、技术、流程、园区文化方面鼓励和支持改革创新,为园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坚持优服务、提效率、强品牌,使“高新效率最高”的对外形象再度提升。

   开放高新

  把开放发展作为产业国际化拓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抓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战略,建设成为滇中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发挥一头联接国际市场,一头带动区域经济的产业中枢作用,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产业高新

  以夯实产业基础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持之以恒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不断壮大园区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整体实力,当好全市实施产业强区战略的领跑者。

   幸福高新

  以共享成果作为园区发展的根本,坚持促发展、惠民生,着力解决好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快构建更加完善更高品质的民生保障体系,让全区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生态高新

  以生态建设为园区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的标签,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安排中,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极倡导和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成为人与城市、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园区。

   确保“十三五”开好局全力以赴抓好2016年重点工作

  生产下线的五龙电动汽车。

  新城产业基地渔浦寒泉湿地公园一角。

  提升改造后的建成区海源中路。

  云计算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减毒活疫苗生产车间。

  云南铜业电解铜车间。本版图片均为供图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至关重要。围绕“五个高新”,昆明高新区将园区营业总收入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社会事业加速发展作为2016年的奋斗目标。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深化改革 激活内生动力

  围绕落实供给侧改革措施,制定年度深化改革要点,重点出台特色产业发展、财政金融创新、城市管理、行政审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前列。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改革方案,加大实施力度,让各项改革落地生根。主动走出去,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园区的成功经验,比如为发挥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商事制度、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措施,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方面先行探索。

  大力建设鼓励创新,打造创新活力涌动、创新人才济济、创新氛围浓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家园。加快制定支持和鼓励“双创”的政策措施,为“双创”人才提供资金、场地、平台以及创业辅导等多角度、订单式服务。探索线上建设“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线下建设“孵化、路演、服务”的高新创业广场,构建“智本”与“资本”对接的平台。发挥好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作用,加大与院校的合作力度,搭建创客营地、创业咖啡、创新工厂等一批创新平台。建立创新与产业化之间对接的纽带,营造最优的创客生态圈,打造全省最好的创客聚集区。继续深入推进高端领军人才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成长四项重点工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持续提升“五零五最”发展环境,对照服务承诺清单,对内开展“回头看”活动,对外开展满意度调查,总结成功经验、整改存在不足,并形成制度化成果,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建章立制的约束力更加强化。让“五零五最”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红利”,形成投资向高新、发展进高新的园区吸引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审批事项上做减法,在高效服务方面做加法,大力精简审批事项,力争成为全国开发区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园区,并尽快启动网上审批服务。争取在深化改革方面在全市园区中走前列、做标兵。

   推动创新 增强园区竞争力

  在全面总结园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推进科技创新、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成功做法的同时,也要深入分析创建工作中的不足和遇到的困难,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创建成果。同时,要做好申报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及省市政府、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开展前期调研论证、方案编制等工作,迅速启动申报工作,力争2016年纳入试点,努力在“十三五”末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引领和示范。

  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加大产学研柔性平台、孵化器催化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三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产学研柔性平台方面,组建一批新产学研联盟,一批院士工作站;挖掘一批重点领域的实验室,评选出第二批实验室;吸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加强与清华大学、北理工及省内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孵化器催化平台方面,建立15—20个综合创业苗圃,挖掘20—30个重点项目和创业团队,挖掘一批重点领域的创业团队;组织年度“高原瞪羚企业”评选大会,建立“高原瞪羚企业”动态数据库。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方面,吸引金融类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鼓励商业银行、科技银行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以科技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社会担保机构参与科技金融服务。争取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协调服务积大制药、黄金集团等企业尽快上市。

  同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国资公司改革,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围绕特色 优化产业结构

  紧紧围绕“3+N”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精准发力,盯住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从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IT及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源头、中间到终端,以及相关的延伸区域,对产业链各节点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出产业发展的断节点和制约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招商引资目录。前端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拉长技术链,做强主导产业;后端引进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2016年要在代理招商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探索招商引资市场化、国际化路径。内培外引并重,打造一批大企业、好企业,提高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发展的贡献率;建成项目要促投产,尽快对园区发展形成贡献。今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个、竣工6个。

  围绕做强生物产业优势,研究出台《昆明高新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实施意见》,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云药”特色产业集群,整合提升“大健康”产业。在生产健康产品、提供健康服务、发展健康文化等方面引进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品种、大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名片,成为驱动云南省大健康产业提升发展的“CPU”。以生物产业为重点,围绕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健康服务三大领域,建设医药产业园、科技创新园、基因科技园、医疗器械园四大产业园,搭建科技服务、电商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项目服务五个平台,确保大健康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6%以上的增长幅度。

  瞄准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和培育无人飞机、智能机器人、量子通讯、3D打印、智能穿戴设备、人脸识别、新能源汽车、基因科技、电子商务等前景好、潜力大,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和项目,在新的起跑线上不掉队。启动建设高新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叠加“产业+资源+环境+人才”优势,以柔性引进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区发展;支持“候鸟式”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一台电脑、一封邮件、一个创意、一个项目、一个团队” 科技含量高的“智慧产业”。挖掘独有的马金铺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马金铺“一阁七寺”“一颗印”、秦氏故居、梁王屯兵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做好当地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产城融合发展中融入历史文化的印记,提升新城产业基地的文化品位。

  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探索园区产业国际化路子。深入推进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合作共建科技园项目,鼓励和支持园区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和汽车销售等企业到合作园区内布点建厂,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出去”。进一步落实与磨憨经济开发区合作的框架协议,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发展的平台。加快高新保税物流中心围网、信息化、卡口等基础设施和建管设施建设,尽早投入使用,发挥好外向型经济的平台作用。

   民生惠及 增加群众幸福感

  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园区软环境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构建多元化的优质教育格局,把创新融入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市外、省外先进地区为标杆,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形成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新教育品牌。2016年要加强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海源校区、经典双城校区三个校点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特色活动等方面的联动合作、相互促进,做优做强高新一小优质教育。同时,把高新一小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到马金铺,整体提升教育质量。马金铺18个班、水岸晴沙小区9个班幼儿园年内建成。要重视为驻区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树立园区大教育的理念,切实为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形成共同发展教育事业的合力。

  坚持以民为本建设幸福高新,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企所盼,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改善社区工作条件,建成区管理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启动建设马金铺图书馆、文化馆。完成化城文庙维修,加强文物保护。要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马金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年内完成新建马金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确保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在96%以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坚持园区产业定位与马金铺的农业资源相结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都市农庄建设为抓手,启动白云社区10000亩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高科技高原特色现代都市型农业实验示范园。按照“西南最好、云南第一”的标准,加快推进“一丘田秋木箐宝珠梨庄园”建设,力争2016年6月底前开业,打造田园花海、原野炊烟、田园书屋等特色田园文化。进一步提升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确保贫困地方人民群众与全市一起同步进入小康。从社区的实际出发,扶持发展一批社区特色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按照马金铺与新城基地全域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进马金铺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道路、“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服务职能优化为目标,推进马金铺街道综合治理改革。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营造透明有序、公平正义、守法诚信的法治环境。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辖区负责制、领导责任制、包保责任制、网格责任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推进平安高新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要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归零行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加强党建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打造党建工作新亮点。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强基固本,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农村、机关、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X”为主线,延伸和深化党建创新工作,以党建促发展。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力选拔和重用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专业、年龄等结构。机构设置、干部人事、绩效考核改革等工作有实质性推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决整治“庸散懒”“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生机活力。要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持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倡导良好的学风、文风、会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为园区改革发展无私奉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肩负管党治党重任,实现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进一步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紧盯土地出让、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集体资产处置、民生资金管理使用、行政审批、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