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冰启程

24.11.2014  12:38

  11月8日,云南五龙汽车有限公司的长江牌新能源汽车在昆明高新区正式下线。随着我省第一批本土制造、具有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车亮相,标志着云南跨入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省份的行列,结束了只有推广示范城市,没有本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历史。多年来,致力于发展汽车产业的昆明,工业转型升级之路由此走到新的拐点,跨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批量生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冰前行

  本次新车下线,五龙汽车公司率先推出两款中巴车、两款商务车和两款公交客车共3个系列6款纯电动汽车车型。辅以同期揭牌的五龙简式汽车泛亚研发中心,填补了云南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制造的空白。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于钢铁、石化、橡胶、玻璃、电子等产业历来具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也一直是云南省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昆明的工业发展史,汽车制造传承悠久,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中,对滇池牌货车、昆明牌130货车、国庆牌汽车并不陌生。曾经与白玫牌洗衣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山茶牌电视机齐名并称“五朵金花”的茶花牌轻型系列汽车,更是名盛一时,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下辉煌业绩。

  近年来,上海大众、华晨宝马等一大批汽车企业的十多个新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相继建成,使我国传统汽车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对传统整车项目的审批一再收紧。尤其是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形下,传统能源汽车产业渐成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并逐步形成汽车产业的新增长点和把握汽车产业发展主动权的竞争点。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家明确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昆明是全国13个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及25个首轮示范城市之一,自2009年以来,已有1000辆新能源汽车投放到全市的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领域。

  2013年10月,香港五龙电动车集团入主云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云南五龙汽车有限公司迅速完成资产重组、产能建设、资质申请、新产品研发等一系列工作,成为我省目前唯一一家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据五龙汽车公司董事长曹忠介绍,本次首批6款长江牌纯电动车的电驱动力系统均为集团自主研发,汽车续驶里程最高可达260公里,增程车型总续驶里程可达460公里以上。充电采用3种方式,其中,220伏电源的充电时间需10小时,380伏电源的便携式充电桩充电需6小时,380伏、60瓦的充电桩1小时就能完成充电。

  目前,五龙汽车已具备纯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能力,2015年3月完成改造后,年产能可达1万辆,将有力助推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转型升级

   培育本地车企着力做实产业

  除了五龙汽车外,不久的将来另外两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有望成为云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就是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和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目前航天神州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正在申报进程中。正在筹建的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将入驻海口工业园区发展。

  2014年10月8日,昆明市政府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签约,昆明以云内动力集团作为控股方,引进江汽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与江汽旗下的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客车制造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形成年产3000台以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整车生产规模。这对壮大昆明的汽车产业和推动相关行业发展,乃至优化调整全市工业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合作也因此被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

  据云内动力集团方面介绍,目前昆明客车制造项目正在加快完善项目立项、规划、征地等手续,同时开展昆明客车改装厂汽车生产资质保留相关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工信部考核。对于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新车型和制造工艺方案,控股双方也在积极筹备当中。

  基于昆明尚缺乏新能源乘用车、货车生产企业的现状,市政府层面也在积极推进与江淮汽车集团的深度合作,争取其早日在昆明投资建设乘用车、货车等生产项目,使本地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的类型得到拓展。

  对于昆明当前着力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战略,市工信委主任陈浩表示,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振兴我市汽车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高地,不仅符合昆明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昆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都具有现实意义。

  “多年来昆明工业烟草业一枝独大,重化工、冶金比重偏高,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汽车工业高投入、高回报,而且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带动力强,也应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陈浩认为,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多地需要政府的举力支持,通过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培育出2—3家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才能把产业做实。

   填补空白

   市场发展需各级政府高位统筹

  已投产和在建中的整车生产企业,为昆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奠定了产业基础。相关汽车配套企业方面,昆明其实也具有相对优势。

  我市现有的配套零部件企业中,就涵盖了汽车钢铝材、电机、钢板弹簧、车架、刹车鼓、驾驶台、内饰、座椅等产业链行业。哈尔滨电机厂(昆明)有限公司研发的公交大巴驱动电机,如今已实现批量与国内总装企业配套。昆船公司的电机控制器产品进入国家推荐目录,现在正在与金龙客车配套。昆明呈达玻璃公司的汽车用玻璃,也与云汽、一汽红塔等整车厂开展配套。

  此外,聚集晋宁工业园区的50余家汽车制动零部件企业,产品主要为东风、长安、一汽红塔、力帆等企业配套,汽车制动鼓产量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年产量达100多万支。

  不过,昆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急需填补更为关键的空白。市工信委装备工业处处长王泽浩介绍,我市现在还没一家汽车生产企业具备轿车生产资质,电池、电控、电机三大主件的技术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技术水平、综合配套能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方面,全市甚至全省都还没有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

  “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趋势,世界各国、国内各地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王泽浩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属幼稚产业,产品价格高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高是两个显著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价格占到汽车价格的50%以上,是同类型传统燃料汽车的几倍。相应的充(换)电配套网络建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要求有专门的供电配置条件,需要规划、土地、住建、电力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建设,这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刚进入起步期。无论是本地已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还是省外拟在昆明投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短期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占有昆明本轮新能源推广的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空间,基本上集中在有政府采购或公共交通背景的行业,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推动。因为即使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补贴,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也不具有竞争力。

  换句话说,昆明新能源汽车发展在产业培育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支持和帮助,就像建设高速公路网一样,不能没有省市各级的高层设计和统筹。

   弯道超车

   产业扶持政策迫在眉睫

  “我市开展本轮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发改委副主任毕绍刚表示,没有产业发展做支撑的单纯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意义不大。

  据云南省上报国家的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昆明、玉溪、大理、丽江四州市,3年内要完成推广新能源汽车5000辆的工作任务。近日,市发改委正式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底,全市将完成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400辆,完成3700个充电桩建设。同时,重点培育2—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至2015年底,力争实现5000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实施方案提出的一揽子鼓励政策,引起了行业的普遍关注。方案中着重明确:对在昆明市辖区内购买、注册登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单位和个人,市财政补贴参照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标准,按照1∶0.5给予配套补助;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对现有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停车场、规模达100个车位以上的经营性停车场,按照不低于停车位5%的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对新建的小区和公用大型停车场,按照10%的比例规划和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建设一定比例的充电桩。

  着眼细微之处,实施方案也体现了市政府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上所持的支持态度。比如,在市国资公司管理的临时停车位停泊的新能源汽车,2小时内免收临时停车费;对新增的新能源出租车,免收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对从事邮政、快递、物流的新能源汽车,直接发放“货车入城通行证”;对从事客车租赁、保障单位通勤的新能源汽车,直接发放“入城通行证”等。

  “我们还将设立新能源汽车特殊标志或符号,在国家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标准出台前,发放昆明市新能源汽车标志,以便于新能源汽车的通行管理。”毕绍刚介绍,下一步重点是细化各项措施,尽快研究出台配套的资金管理办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营运鼓励政策,以及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

  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组的专家曾指出,电动汽车只有进入私人消费者市场,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而实现私人市场的充分进入,关键就在于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只有新能源汽车市场首先在政府公务用车市场启动起来,进而在其他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推广开来,最终才会促进私人市场真正获得发展。

  随着五龙汽车公司首批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对我省早日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提出了客观需求。如何增强本地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帮助本地企业成为市场领导者,已成为昆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需大胆实践和破解的问题。(完)(记者 李严)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