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化巷也要 “引摊入市”了
众多的夜市摊贩,让文化巷人气十足,同时也让这条巷子的通行、环境充满了杂乱气息。本组图片记者李海曦摄
夜市繁荣是其特色之一,但同时也是问题所在。
摊贩与乱停放的车辆占据道路,行人四处穿行。
这是众多关注文化巷的市民最关心的
75名代表参与投票,70票赞成,而投票的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同意在文化巷设置‘引摊入市’规范点”。近日,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就文化巷“引摊入市”一事,对文化巷片区的公共户单位、企业、商户、居民代表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大部分代表的赞同票也意味着,这条知名度颇高的小巷即将进入“引摊入市”改造的行列。对于昆明人来说,文化巷是一条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小巷,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它成为昆明的地标性路段之一。那么,文化巷的“引摊入市”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具体要怎么来“引”,才能既保留住原有的特色,又能对整体品质有所提升?
【为什么引?】
原因1 严重影响交通
“一到晚上7点左右,路边全是摆摊的小商贩,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一多地上丢的垃圾也多。”在文化巷居住了十多年的刘大妈说。随地摆放的摊位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各种烧烤摊的油烟弄得巷子里每天都是“乌烟瘴气”。出于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她在征集意见会上表达了对“引摊入市”的支持。
交通和卫生——这也是文化巷居民、商户反映最为强烈的内容。一直以来,文化巷都被看作是昆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浓郁的人文气息、琳琅满目的夜市商品、各种肤色的留学生流连其间……种种元素汇集在一起,构成了文化巷难以复制的特色,这里也一度被称为是昆明的“洋人街”。
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文化巷还没有现在这么知名,也没有现在的商业氛围,只是普通小巷之一。随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在这一地段新建和扩建,这里成为了三校师生往返的一条主要通道。老师学生多、小饭馆和小店多、行人和车子多,文化巷名气大、人气旺的原因就来自于这“三多”。巷内店铺异域情调浓郁,掌柜的不乏欧美日韩等外国人。进入夜晚,这里也成为了昆明人最熟悉的夜市,并因为其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喧嚣,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关注。
不过,“门前三包”落实不力、占道经营屡治屡弹、车辆乱停乱放、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等现象,也伴随着文化巷的热闹同时存在。尽管此前已有多次整治,但整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化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自从文化巷道路两旁设置道路围栏以来,许多摊贩就另辟蹊径,开车停到附近路边,打开车门进行车上销售,既严重影响了交通,还形成了安全隐患。从下午四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两三点,流动摊贩无序经营甚至一直延续到了钱局街,规模还越来越大。
原因2 业态杂乱无章
从商业业态上来说,文化巷目前也缺乏定位和规划而显得杂乱无章。“文化巷片区是昆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但现在却以低端、杂乱的现状示人。”华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鹰表示,“引摊入市”规范化管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化解商贩之间以及商贩与居民和城管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带动社区的“微改造”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创业和文化氛围,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打造大学生青年创业基地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昆明市进一步加强引摊入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五华区“引摊入市”管理规定相关要求,为打造文化巷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巷管理品质,解决部分人员长期滞留占道经营,影响居民出行和市容环境秩序,满足社会需求和占道经营人员生计,华山街道将根据民意调查情况举行听证会,通过竞谈、比选等方式确定市场管理主体。引入的市场管理主体将有3个月的“试用期”,并且在之后每半年颁发一次管理资质证书。在此期间如审核不达标,则由政府相关部门劝离规范点,并按程序另行确定管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