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深化殡葬改革巡礼

31.03.2015  10:32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尽管不少人对殡葬工作讳莫如深,然而民政工作者却把它视为“永恒的主题”,不遗余力地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殡葬改革。

近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殡葬改革工作部署,创新殡葬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建设以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阳光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殡葬,为市民全面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全市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为城市绿色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更使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92%火化率居西部省区前列

昆明成全省殡葬改革样板

殡葬改革不仅是一项充满困难的风俗革命,  更是一件关乎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要打破千年陋习,引领文明生态殡葬新风,是一场攻坚战。

党委政府重视是根本。市委、市政府将殡葬事业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政府签订殡葬管理和改革目标责任书;各县区政府再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责任书,将工作责任和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各县区把科学划定和调整火化区、提高火化率作为力推全市殡葬改革的重要抓手。为避免遗体火化后再装棺土葬,全市各殡葬管理部门加大对“二次土葬”监督,及时查处骨灰装棺土葬等违法违规问题,确保骨灰进入公墓安葬。

一系列殡葬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殡葬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昆明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出台了《昆明市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意见及若干规定、整治乱埋乱葬公告、清理整治“活人墓”通告,这些法规、规章的出台,为殡葬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是殡葬改革工作的硬件依托。目前,全市建成殡仪馆9个。2012年12月14  日,拥有50多年历史的昆明市殡仪馆改扩建一期工程隆重开工,目前已完成70%的工程量,将于2015年底投入运营。建成后的新昆明市殡仪馆将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殡仪馆。

火化率是殡葬改革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地区殡葬改革发展水平。昆明只用了8年时间就将全市火化率从2006年的48%,提高到2014年的92%,提高了44个百分点。禄劝县在2014年内所有辖区已全部划为火化区,东川区和倘甸“两区”正按照规划有序推进火化区的划定范围。去年,全市火化遗体34273具,火化率达到92%。

目前,全市已有16个县区实现“三个100%”的目标,即将辖区100%划为火化区,火化区死亡人口100%火化,火化后的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全市殡葬改革处于全省领先、西部省区前列、跻身全国中上水平。

据昆明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蒋世富介绍,下一步,全市除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集聚区、边远偏僻山区外,其余地区100%划为火化区,火化区内死亡人员100%火化,火化后的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暂未划入火化区的边远偏僻山区居民死亡后将分片区相对集中安葬,坚决杜绝乱埋乱葬。     

平坟还耕青山常留

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果

殡葬改革是一项深刻的社会习俗变革,受“入土为安”传统丧葬习俗影响,历史上,在金殿后山、筇竹寺周边、长虫山、马街沿线面山等地,被民间认为风水好的地方,被一冢冢坟头墓地所占据。许多村民违规将坟墓建在自留地、房前屋后、荒山荒坡、林地,严重侵占了大片耕地、林地,乱埋乱葬触目惊心。中国自古就有“人死为大”的传统观念,认为重敛厚葬才能体现“孝道”,为此,办理丧事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一场丧事下来,少则花费3至6万元,多则花费近10万元。

修墓建坟、“青山挂白”屡禁不止。在一些村庄附近的山坡林地上,随处可见私自修建的坟墓群,其中不乏豪华墓、“活人墓”。这些墓地不仅工程浩大、占地数亩、耗资数额大,而且用料讲究、造型精美,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扎眼。

要清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万个散葬坟头,绝对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昆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自2008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以铁路、公路、河道沿线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开发区视野可见范围内的坟山墓地为重点的饮用水源地及“三沿五区”整治行动,采取迁、改、遮相结合,对全市范围内的“活人墓”坚决予以平毁。

数据显示:“三沿五区”共整治坟墓15.17万冢,其中搬迁坟墓4.34万冢,改造坟墓0.49万冢,植树遮挡坟墓10.21万冢,在坟山墓地植树420万余株,通过整治,乱埋乱葬现象得到治理,青山白化现象得到遏制,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了大量资源。

在“十一五”初期,我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几乎为“”。通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努力,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191个。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已安葬骨灰13万具,实现了市域乡镇全覆盖。去年农村公益性公墓植树超过5万株。通过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和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入墓安葬比例。

蒋世富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实施经营性公墓等级评定,通过建立殡仪馆和经营性公墓等级创建及评定制度,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殡葬行业服务水平。       

惠民殡葬”为困难群众解“身后事

去年发放火化补助费1800万元

中国人历来重视殡葬,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与情结。然而近几年,殡葬行业的暴利,让人产生了“死不起”的慨叹。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政府开始伸出援助之手。

近年来,昆明市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投入殡葬改革资金达7亿多元。其中,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补助各县(市)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此外,市政府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资金,坚持对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死亡人员给予每人1000元的火化补助,每年补助2500人以上,发放火化补助费250万元。各区县对城镇户口以外的死亡人员按每人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标准给予火化及安葬补助。全市每年补助约1万人,发放补助费1800万元。使特殊困难群体家属真正感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

各殡仪服务单位坚持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殡仪服务优惠,最大优惠额度达到30%。为解决低保对象和低收入群体治丧难,昆明市殡仪馆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即本省户籍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丧属出示相关证明即可选择“低保治丧优惠殡仪组合服务”,群众只需960元就能在殡仪馆完成治丧事宜。

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是减轻群众殡葬支出负担、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还促进了移风易俗。

昆明建成的19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则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安葬场所,不收取经营性费用,不对外经营销售,只收取建安成本费。石林县则实行本辖区村民免费进公墓安葬。如今,建有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地方,已实现骨灰安葬公墓化。

移风易俗文明祭扫

昆明连续7年实现“平安清明

引导人们“厚养薄葬”,选择少花钱、不占土地、不耗资源、没有污染的生态殡葬方式,是革除传统殡葬陋习最有效路径。

昆明市充分利用清明、中元、冬至等传统祭扫节日,每年开展“文明祭扫、感恩缅怀、关爱他人、平安清明”等活动,倡导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祭扫方式。“厚养薄葬、生态安葬”的丧葬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文明祭祀、低碳祭扫”成为新风尚。

据了解,每年清明节期间,市政府都要发布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通告,倡导市民用鲜花代替燃放鞭炮、焚香烧纸,树立厚养薄葬、文明祭祀新风,抵制大操大办丧事的殡葬陋习。通过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群众接受文明低碳祭扫观念;同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革除陋习、文明祭奠的先行者、带头人,积极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进行文明祭奠。

此外,全市还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的昆明市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指挥部,下设宣传、消防、交通、治安、安监、工商、城管、医疗8个工作组,力保清明节文明安全祭扫。

市民政局计划编印《昆明市殡葬服务指南》,把现存民间的各类殡葬风俗整理并文明化。同时,利用清明节,向市民广泛宣传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倡导市民厉行节约、文明治丧,保护资源环境。同时组织各殡葬服务单位,广泛开展“鲜花换纸钱、鞭炮,音乐祭扫”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立网络祭扫平台,引导广大市民开展网络祭扫。此外,要求各大公墓,设立固定焚烧点,开展乱烧纸钱集中劝阻活动。

与此同时,每年清明节期间,我市均要出动近5万名由民政、交警、消防、交通协管、护林防火、工商、安保等人员组成的大军,严防死守。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连续7年,昆明实现了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目标。

2015年3月28日、29日,昆明市迎来清明节祭扫的首个高峰期。来自昆明市民政局数据显示:两天来全市祭扫人次累计达39.23万人次,祭扫车辆达8.63万台次。其中,出动交警5600人次,车辆600台次;出动消防官兵90人次,车辆14台次;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出动5800人做好接待、宣传、巡查等工作。在昆明市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指挥部的领导下,全市群众祭扫安全文明有序,安全保障有力,无突发事件发生。

乱埋乱葬向集中埋葬、传统葬法向生态葬法转变,科学、规范、文明、生态的殡葬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一串串脚步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全市民政工作者辛勤的汗水,折射出与时俱进的殡葬工作理念。(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蒋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