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呈现“串线连片”生态格局
昆明,一座四季如春、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串成线连成片”的美丽城市。
2014年,石林、呈贡、西山、宜良、晋宁成为云南省首批生态文明县(市、区),这是昆明市生态文明创建的荣誉,用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的话说“这是对昆明市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鞭策,同时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步形成
市、县、乡镇三级创建机构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36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64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个村(社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村(社区);4个村(社区)创建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村(社区);1120个村(社区)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村(社区);各县(市、区)已基本形成了“典型带动,整体推进”、“串成线,连成片”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出门就游公园、出行就见绿地、出口讲文明话。
2008年,昆明市就提出争创国家生态市,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一个总指挥部和七个分指挥部,从组织机构上把高位统筹落到实处。同时,专门为市“四创两争”工作总指挥办公室落实了编制和人员,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也相应落实了创建办的编制和人员。此举,在全国是少有的。同时,历届市委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均将“生态建设示范区的有关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 2010年,随着生态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任务日益繁重,所有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创建办,部分行政村(社区)也配备了专职人员。至此,全市已初步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创建机构体系,共同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眼下,“三个80%”目标的实现,全市正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正在全力冲刺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目标,到2020年昆明要建成全省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行区、全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样板区、全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这“四区”,实现滇池水质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这“五提升”,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生态环境成考核干部政绩硬指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710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4亿元,增长8.4%,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1.7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2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和11%。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6.88%。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3.3万套保障性住房,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得到缓解。扶贫开发成效明显,解决6.8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等方面成效突出,为建设生态经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城乡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昆明市坚持科学治水、铁腕治污、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滇池、珠江和长江“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指标逐年削减,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在主城和呈贡新城437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建成烟尘控制区287平方公里,开展150万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逐年提升。加快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园林景观、河道保洁、市容卫生、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城乡绿化成效显著,昆明市实施城乡规划区绿地系统和市域生态系统建设,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是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2014年主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1%、绿化覆盖率达到39.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实效。狠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废弃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率。建设低碳昆明,发展低碳产业、打造低碳建筑、建设低碳交通、倡导低碳生活;建成一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燃料项目;列入国家第二批低碳示范城市。
同时,全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环境保护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163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在全国率先创建公检法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推出“环保警察”、“环保检察”、“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等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环保监管措施,严查重处环保违法行为。严格考核评价,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终身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把生态文明创建当作有力抓手
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重大举措。大家知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促进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客观上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些要求与昆明市坚持生态立市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昆明市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十分强调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这事实上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任务落到实处,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过程之中。
实践证明,生态市(县)创建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展生态保护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是促进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
推进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在各级生态创建过程中,昆明市主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行路难问题、饮水不安全问题、卫生厕所改造问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垃圾收集处置问题、村庄绿化美化问题等等,把更多的精力、财力花到这些地方,使生态创建过程真正成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过程。同时,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典型示范、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抓两头带中间、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突出集中连片和示范带动效应,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变的原则,整合捆绑上级下拨的民房、交通、农业、水务、扶贫、移民等各项涉农资金,与当前昆明市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美丽乡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六改”(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改房、改庭院)、“六化”(建筑美化、沟渠净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庭院洁化)、“三治理”(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持续加强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乱搭乱建和河道、村庄区域工业污染源清理力度,确保村民房前屋后无淤泥、无垃圾、无粪便、无污水,从中心村、重点村创建,一直覆盖到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持续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昆明市各级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切实把生态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一把手”工程,按照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各自实际,充分履行职能,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党委(党工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统筹整合、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而且,县市(区)领导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了创建工作按步骤、有层次、高标准地推进;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认真制订了生态创建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着眼于村庄现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既提出了年度的总体安排,又提出分阶段的工作任务,特别是今明两年要干哪些事情;既有分期分批的创建目标,又有落实目标的措施,包括每年建成多少,由谁去抓,抓到什么程度,建成后怎么巩固,都在方案中体现出来,真正建立起上下衔接紧密、任务明确、安排科学、便于操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格局;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加大目标管理考核权重和分值,对完成年度任务、达到验收标准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乡(镇)、村及相关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要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
同时,各级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乡镇(街道)、村(社区)还十分注意围绕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抓机制建设。比如,道路硬化后怎么维护,“五堆”解决后卫生环境如何保持,树木种上后如何保证成材成林,以及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和做法如何长期坚持下去,等等,都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解决。这确保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健康发展。
全民参与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特别是昆明市开展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是一场农民用自己双手改变千百年来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打造美好生活的深刻革命,受益主体是农民,建设主体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生态创建就是一句空话。
实践证明,哪里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生态创建就有声有色,农民群众是生态创建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生态创建的主体力量。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农民群众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各县(市)区、乡镇、村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立足乡情民意,着眼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带领村民去解决排水不畅通、旱厕不卫生、垃圾不处理、村庄不绿化等实际问题。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广大农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为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而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民主的办法,努力形成调动和保护群众积极性、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有效机制。利用一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生态创建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让广大群众了解生态创建,支持生态创建,借助群众的力量推进生态创建,把人人动手改变环境面貌、户户参与共建美好家园变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使生态创建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2020年
到2020年,主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位居省内排头兵、国内一流水平,全面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建成“四区”、实现“五提升”。
全省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行区、全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样板区、全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是昆明市努力的目标:即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率先形成与城市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以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社会可承载为前提,率先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绿化美化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环境生态品质,打造宜人宜居美丽家园;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大力推进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信息公开与全民参与、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制度创新。
所谓“五提升”就是:滇池水质显著提升,到2020年,滇池水质目标要达到外海湖体水质除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10-15%外,其余指标均达到IV类;草海湖体水质除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10-15%外,其余指标均达到V类;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滇池流域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环境功能要求,松华坝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宝象河水库、柴河水库、大河水库、自卫村水库、双龙水库及洛武河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有机、绿色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种植面积的比重80%以上。资源能源利用效益显著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 0.8吨标煤/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低于60立方米/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滇池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屏障更加巩固。
最后市民生态文明素质要显著提升,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普遍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昆明日报 记者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