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树保护面临机构人才资金“三缺”尴尬

27.05.2016  09:28

    看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不仅要看建了多少博物馆、图书馆,有多少古树、古建筑也是一个衡量因素。本报5月12日4版刊发《城区1300岁树王你见过吗?》给大家介绍了分布在城区、寺院、古老村庄的国宝级古树,也提到了不少古树由于各种原因死亡了。那么,造成古树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昆明古树名木保护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能更好地保护这些“活文物”?

    “古树名木是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的文物,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气候变迁。古树可以让人感悟沧海桑田,也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愁。”多年参与各项古树调研的昆明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瀚表示。

    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站长马骏介绍,昆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末,从1996年认定119株古树名木并挂牌保护开始,从4次普查和调查的情况来看,每次普查,古树名木总数都有所增加。从2008年的2815株提高到23753株,数量增加了近10倍,这也表明,昆明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上,成效显著。尽管如此,古树名木的保护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兴起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近10年来,昆明地区一批极其珍贵的古树名木已死亡10余株,还有部分正濒临死亡;其他古树的生存情况亦令人担忧。

    由于管理粗放、生存环境差、保护经费不足、管理者缺乏养护管理技能,几乎每年都有古树从地图上消失:嵩明县、盘龙区等区域内树龄在300-500年的云南山茶花“狮子头”已死亡10余株;嵩明县500年树龄的厚皮香、安宁市曹溪寺的元梅、晋宁县盘龙寺内树龄650年的云南山茶“松子鳞”均已死亡。

    其中,最让人惋惜的莫过于金汁河岸边的干香柏。据《昆明县志》记载,600多年前的元朝,赛典赤到云南任行政长官后,大兴水利工程,挖河时在河边种了1000余株干香柏,树下则种了很多迎春柳,每到花季,迎春柳开出金黄色的花,落英缤纷,远看整条河就变成金色的,金汁河河名由此而来。上世纪80年代,昆明市绿化委员会做过一个调查,当时还有一千余株。2001年底,有媒体报道金汁河边有大量古树死亡,园林科研所派人到金汁河沿岸将还存活着的进行登记、编号并重新测量,并对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2008年持续多年的干旱和小环境的改变是两大死因。

    人为因素也对古树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对古树生长造成最大的威胁还有地面硬化,古树生存的立地条件差,土壤板结,树池过小,古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面积等。如盘龙宾馆的银杏古树,嵩明县盘江源头的古柏群就是因为地面被混凝土彻底封砌导致死亡的。这几年的古树保护中,何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出于好意为了保护古树,专门砌了围墙、甚至汉白玉花坛将古树紧紧围起来,反而影响了古树对水分的吸收,时间一长,古树就“渴死”了。其实,按照国家规定,在古树树冠投影的5米以内不能有建筑物,可谁来监管,谁来执行?

    问题

    “三缺”状态不解决 保护古树很难

    早在2006年,昆明就出台了《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该办法从古树保护主体单位,到禁止损害古树名木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事实上,昆明的古树名木保护一直处于“三无”状态——没有古树保护的专业机构,也没有专业人员,更没有古树保护专项经费。

    缺机构

    “要把一棵生长状态不好的古树复壮到长势很好,最保守的估计也要三四年实践,而昆明的古树长得又比较分散,随时需要去查看,时间、精力上真是十分困难。”何瀚遗憾地说。

    曾经,各县区古树出了问题,都会直接打电话给何瀚所在的昆明市园林科研所请求支援帮助,之后所里让各区统一打报告给市园林局,再转到科研所,何瀚他们出去工作,一直师出无名,只好自称“园林局下面保护古树的工作人员”。后来,所里提出了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办公室的建议,但只在科研所挂一个牌,抽调一定人员从事古树保护工作。

     缺人才

    缺人才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古树是有一定生命期限的,在这一期限内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延长其寿命,这就是复壮。由此可见,复壮对古树十分重要。但何瀚介绍,此前给昆明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的古树做复壮时,由于施工工人不懂技术,挖的环形沟,反而对古树的损伤更大。

    何瀚回忆,此前他们给筇竹寺的山玉兰做复壮时,挖了一条1.5米深的复状沟,用了一个星期,一旁的工人很费解,他们认为两个小时就可以挖好了。为什么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原来,并不是简单地挖条沟,古树根盘根错节,遇到每一条根,何瀚他们都要细致地用湿的稻草、抹布保护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古树的生长不受破坏。而且每株树遇到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是土质的问题,有的是建筑垃圾的问题,还有的是污染物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诊治把脉。

    缺资金

    缺乏足够专项保护资金是普遍的问题,古树名木的日常维护、管理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全面有效的保护措施很难落到实处,这就会不同程度影响古树名木的保护。

    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希望尽快解决“三无”问题,成立古树保护的专业机构,配备一定专业技术人员,配发一定的专项资金,另外,古树保护也不是光靠相关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一起出钱出力来关注、保护。(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 李思娴)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