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者建言昆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跨越发展
编者按
在今年1月召开的推动昆明市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纪恒要求昆明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如何更好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如何当好龙头”四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理论版邀请社科研究者撰文,从各个角度就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实现昆明跨越式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加快转型升级 促进跨越发展
2016年1月11日下午,云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推动昆明市改革发展座谈会,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会上明确要求昆明要“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昆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代表了全市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着云南发展的大局。
跨越式发展,就是后发地区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新技术和发展经验,在发展模式、发展速度上区别于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的一种发展模式。列宁曾经说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云南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16个州市的齐心协力,而其中,作为云南省会城市和唯一特大型城市的昆明市更应该首当其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再加上昆明近年来在全国省会城市经济实力的排名中也不断下降。因此,面对“滞后”、“掉队”的现实和挑战,跨越式发展无疑是昆明发展的首要命题和必然选择。通过昆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可以使全省其他州市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一花唤醒百花艳”的效应。昆明市要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联系实际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当前,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经历着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昆明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昆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因此在昆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发展作为内在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保障,把开放发展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发展作为本质要求,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勇于担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必然具有领导和组织经济发展的职能。在追求集体目标上,政府在对变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同时,在当前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跨越式发展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自生自发”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昆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培育,政府必须、也必然会在昆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昆明市各级政府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和出台科学的政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安排。同时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探索不同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规划,正确地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能。
破解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动昆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制约昆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通江达海的路网、广覆盖的航空网、区域性国际化的能源保障网、安全可靠的水网和高效共享的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破解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制约。昆明在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投资项目的引入等工作,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开放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基础设施建设特点的融资方式和投资机制。(作者:张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全面率先小康意味着什么
当前昆明是云南仅有的特大城市,具有经济总量比重大、人才集中、资本集聚、产业相对齐全等相对发展优势。在此发展基础上做出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和合理的。那么,昆明市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经济发展要多做贡献。当前昆明经济发展基础比全省其他地方好,经济比重大,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继续发挥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紧紧抓住国家适度扩大内需、全力推动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是提质增效要率先突破。昆明当前虽然产业发展相对集聚,门类相对多,在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传统产业也需要跟着转型,有的产业甚至会被新兴市场淘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率先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动各行提质增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主动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力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三是城市发展要在全省创出特色。要借鉴北京等城市的发展经验,把云南仅有的特大城市打造发展成区域性国际城市,使昆明发展成宜居之城,增强对国际国内各种人才的吸引力。四是在关注民生方面要在全省率先垂范,昆明是我省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加强民生保障工作不仅对全市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就业、居住、物价等方面多加关注,发挥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优势,为全市居民提供更多更充分的公共服务保障。
那么,要实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昆明又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一是要做好城乡统筹和工业农业统筹发展。立足于本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眼全局。以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贫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就业、内需以及供给侧改革方面做到全市协调。二是加大特困区域的扶贫开发工作,禄劝、东川等县区虽然发展历程不同,现实基础也不一样,却是全市发展最需要攻坚的几个县区,他们具有的共同点是产业基础薄弱、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因此需要在扶贫开发上加大工作力度,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促进就业等方面工作,要举全市之力来拓宽特困地区的就业渠道,帮助产业基础薄弱的县区因地制宜的培育新兴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开发。三是积极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教育兴则百业兴,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需要在特困地区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扩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覆盖面,通过教育培训增强特困地区多数居民的就业能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水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关乎特困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便利,尤其是路网和水网直接影响特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因此要在认真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在特困地区的路网水网建设,使特困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的发展。五是注重特困地区的医疗、养老保障事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以及养老保障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需要不断加大特困地区的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工作力度,防止特困地区出现因病至贫、因病返贫等现。同时可在不同的地区开展相对集中的养老方式创新工作,在农村人口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在农村地区开展养老创新工作,全力保障特困地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作者:字紫龙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理研究员)
做好规划建设管理 提升昆明城市品位
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一个城市的规划关乎市民的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城市的发展必须制定中、长期的规划目标及阶段性的调整策略,城市规划部门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切实解决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布空间、土地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建设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施前提。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城市的建设,而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如何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依据,其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规定实施城市中各种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土木工程建设等。管理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体制就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够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推动一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昆明近年来在城镇建设、城市管理、房地产管理、城市资源经营能力、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离城市的发展要求仍有距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协调、建设计划推进不力、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需攻坚克难、抓紧解决。
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昆明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对时代进步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在适度超前基础上,应始终坚持规划时序性、可操作性原则,准确定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合理界定与设计城区分区功能,更好地将城市总体规划作用体现出来。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确保在规划基础上实施城市建设;完善规划方面的法规,一方面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法行政;加强公众参与,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要高标准进行建设。围绕昆明发展定位,高标准进行建设,努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逢雨必涝”“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明确城市定位,加强城镇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重视生态价值和人居环境,加快滇池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加大对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处罚曝光力度,有效防止“建筑短命”现象;不同区域按照“独立成篇”和“相互呼应”的要求,提升产业层次,强化产业支撑,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
要高质量进行管理。城市竞争力强不强,既要靠建设,更要靠管理。昆明要紧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坚持国际化视野、遵循国际化规则;整合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城市治理模式,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作者:张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博士)
优化环境和服务
建设宜人宜居宜业昆明
省委书记李纪恒在推动昆明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昆明 “要打好‘春城’牌,努力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使昆明真正成为宜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未来应该着重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建设绿色、生态、美丽之都,打造宜人昆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昆明最靓丽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资源。昆明要建设绿色、生态、美丽之都,打造宜人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环境质量,争创国家生态城市。
要继续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抓好郊野森林公园、绿色廊道及面山绿化综合整治提升等绿化建设,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全面提高城乡绿地指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提升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湖滨生态带等重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要下大力气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昆明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修复好、建设好,实现昆明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地发展,把昆明建设成为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打造宜人昆明。
二、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滇池治理,建设宜居昆明
认真做好昆明城市发展规划,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改善人居环境。合理规划昆明城区边界,建设有生态空间隔离的多城区中心,形成功能完备、职居合一、产城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提高昆明宜居水平。发挥呈贡新区高校集中、人才集中、创新要素聚集的优势,打造品质高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学城、科技城、创新城。充分发挥滇中新区政策优势和昆明市生产力要素集聚优势,全力推动滇中新区与昆明市的融合发展。
完善市内交通网络,通过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互联互通,加快昆明老城区、呈贡新区、滇中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昆明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传承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文化昆明”。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改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投资、更快的节奏抓好滇池治理,坚持精准治污、治标治本,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严字当头、依法治湖,严明责任、铁面问责,严管资金、发挥效益。坚持创新滇池流域保护与开发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专业治理、协调联动的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体系,确保滇池水质稳步改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三、改善招商投资环境,建设宜业昆明
要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科研人员集中的优势,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滇中新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呈贡新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地区总部落户昆明,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服务外包,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此外,还应该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在打造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上下功夫;在住房健康、交通便捷、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优良上下功夫;在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宜业昆明。(作者:张德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如何建
云南是连接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的边疆省份,与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山水相连,文化交融,是中国南向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完全具备建设成具有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当然要具备国际影响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建设,按照“有为才有位”的要求,不断丰富昆明作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强昆明作为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把昆明建设成为经济贸易中心,使昆明成为对外经贸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把昆明建设成经济贸易中心必须着眼于世界贸易体系,使昆明成为深度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贸易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必须在政策法规领域不断理顺关系,使昆明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相对优势,能够对内辐射和服务内陆,对外辐射南亚东南亚诸国。启动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依托面向西南开放的独特地缘优势,申报建设中国(昆明)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昆明与沿边州市全方位立体的沿边开放格局。
二是把昆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把昆明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荟萃、创新成果迸发、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中心、创新高地。把昆明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不断改善创新环境。首先是改善物质环境,通过美丽昆明、宜居昆明建设,不断改善昆明的人居环境,使昆明在起居生活方面对高层次人才有吸引力,尤其是为高端创新型人才提供舒心的人居环境。其次是改善软环境,关键是要打破僵硬、僵化的人才交流体制,使高层次人才能够在不同行业、部门、领域里实现横向和纵向交流。第三是改善创业环境,创业是创新的目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业态和业绩才能体现创新,创新人才在昆明的首要目标是创业,改善创业环境的目的是以业留人。
三是建设金融服务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金融交流桥梁与合作平台。2010年7月,云南被列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昆明金融产业园区正式启动。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意见》提出支持把昆明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3年国务院出台《云南、广西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以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主线,以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为载体的“一心两区”金融新格局初露端倪。近年来,昆明不断加强金融招商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太平洋老挝合资证券公司、富滇银行老中合资银行等相继落地,前者是我国在国外的首家合资证券法人,后者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境外银行法人机构,这是昆明金融引进来、走出去的新成绩。到目前为止,昆明在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上可以说取得初步成绩,要把昆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金融交流桥梁与合作平台,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提供服务国内国际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各国切实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
四是建设人文服务中心,把昆明打造成云南乃至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文化交流是经济交流、政治交流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才能够使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之间心灵相通,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认同,在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政治互信。因此昆明承担着中华民族与南亚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各异域文化交融的重要责任。同时作为我国西南开放的前沿,昆明也有与各国文化交流的便利的自然条件与历史传承。要把昆明建设成云南乃至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关键是要搭建多种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使昆明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常态化和便利化。(作者:字紫龙 云南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建设全省首善之区
在推动昆明市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李纪恒书记要求昆明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如何更好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如何当好龙头”四个方面的重大问题。那么,未来昆明要怎样作好“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这篇大文章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质量效益,发展首善产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昆明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抓住关键、聚焦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子,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着力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层次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擦亮“春城”品牌、建设美丽家园,打造首善环境。昆明要打好“春城”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把昆明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面山等工作,大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把狠抓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确保滇池水质稳步改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争取早日再现滇池水清、岸绿、河畅的美丽风采,让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成为昆明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提升文明程度、建设文化高地,培育首善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大对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故居、西南联大旧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城市精神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时代要求,精心提炼、大力弘扬新时代的昆明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四、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共建共享,实现首善民生。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大力发展医药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聚焦昆明北部“两县两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在我省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做到首善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平安是基本要求,稳定是第一前提。要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平安细胞”工程,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反恐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针对性,加强反恐维稳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暴恐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种分裂活动。进一步织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加强无证经营、出租房屋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暴恐犯罪、“两抢一盗”、金融诈骗等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维护社会的总体和谐稳定。
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形成首善作为。昆明要牢固树立和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扎扎实实做好为市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各州市县兄弟单位服务、为省级机关中直机关和驻军服务工作,在服务中树立新形象、取得新共识、求得新动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大对“庸懒散软”的整治力度,着力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不勤、为官不正、为官乱为等问题,力扫敷衍了事、拖拖沓沓、庸碌无为的痼疾,着力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让勇担当、敢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作者:张德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