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昆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建设路径清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昆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行动指南,为昆明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2016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启了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为把这一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2017年7月,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同年9月,《实施纲要》正式印发,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确定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昆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纲要》提出,昆明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并明确了各阶段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规划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2017年8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决议》。同年12月,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决议》。2018年6月,《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这标志着,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使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有了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了目标的延续性,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届接着一届干”。
“十三五”以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蓝图渐次展开、路径愈发清晰,既标志着昆明发展开启了全新征程,也昭示着昆明迎来了崭新未来。
产业提质增效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则昆明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区位独特、要素集聚,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大健康打造成为昆明的旗帜产业。“十三五”以来,通过重点发展大健康,加快推动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成功举办了昆明大健康国际论坛,国药集团、康美药业等一批大健康知名企业入驻昆明,“中国健康之城”建设加速。
同时,加快发展大数据,大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浪潮云计算、华为等项目落户呈贡信息产业园,云硅智能小镇落地高新区,云上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提速发展大旅游,28个景区上线“一部手机游云南”,连续四年获评“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效明显,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业规模效益持续提速。突破发展大文创,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会展、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先后被列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启动实施工业攻坚三年行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北汽、江铃、东风云汽、宝能汽车制造等项目落地。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3%,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60.3%,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46.7%,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十三五”以来,昆明产业支撑能力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18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榜单,昆明营商环境排名升至13名。同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发布仪式,昆明的基础设施和政务环境评价上榜前十。
这得益于近年来昆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通过制定《昆明市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审批服务便民利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七办”模式,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审批要件精简38%、审批时限压缩51%,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项目最少、办理时限最短的城市之一。
深耕细作、渐次开花,这块改革“试验田”喜获丰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办事越来越便捷,让更多企业选择到昆明投资,释放出了更多的红利。而这,只是昆明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昆明模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昆明示范”、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昆明探索”……“十三五”以来,聚焦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昆明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制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推出了一批引领性改革;围绕转型创新发展,推出了一批支撑性改革;围绕优化服务环境,推出了一批基础性改革;围绕改善民生福祉,推出了一批惠民性改革;围绕提升治理水平,推出了一批标志性改革;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推出了一批制度性改革,全市改革呈现上下联动、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如今,昆明改革的脉络日益清晰,步履日益稳健,一系列“改革大招”成效正逐渐显现,带给昆明前所未有的期许,也奏响了新时代昆明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昆明要跨越,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十三五”以来,昆明坚持开放促进发展,以更大力度,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注重构建平台、拓展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区域竞争的主动。
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广,缔结国际友城22对、友好交流城市18对,遍布世界五大洲,位居全国前列,15国在昆设立签证中心。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今年1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53个国家人员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昆明友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高层次对话合作深入开展;亚洲财富论坛、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落户昆明;成功申办“2020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以昆交会、南博会为代表的展会规模不断扩大;上合国际马拉松赛、中华龙舟赛等影响力日益增加,推动昆明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构建起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滇池水质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滇池,在昆明生态环境保护中处于最突出的位置。
“十三五”以来,昆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将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研究提出“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滇池治理思路和“技术上综合、管理上严格、治理上广泛”的原则,组织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坚决关停整治“五采区”,创新建立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利用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工程,推动滇池治理实现“六个转变”。
回顾“十三五”以来的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2016年,是实施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昆明全面持续开展滇池流域的截污治污、河道整治、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项目60个。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滇池流域34条河道全面实行生态补偿;加固提升后的草海大堤重新亮相。2018年,制定并出台《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滇池治理更加精细,滇池流域35条主要河道“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相继编制完成……
年年有进步,年年有亮点。通过不懈的努力,滇池水质明显好转,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2016年全湖V类,2018年持续好转为Ⅳ类,透明度不断上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逐步降低,蓝藻水华暴发日期逐年推迟、持续时间逐年减少、发生面积逐年缩小,沿岸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景。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以及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等再现滇池,环滇池湿地获“中国最美湿地”称号,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突破性成效。
滇池治理只是昆明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细数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城市、2018年世界春城第一名、2018年国家花园城市金奖等荣誉接踵而至……“昆明蓝”“春城绿”“四季花”已经成为昆明的“金色名片”。
如今,昆明正着力建设蓝天永驻、碧水长流、绿润昆明、花香满城的“世界春城花都”,努力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伴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脱贫路上,凝心聚力、步履铿锵。
昆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2016年9月,市十一次党代会,向全市各族群众庄严承诺: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迫、任务明确、务求必胜的硬仗,是倒计时的任务,拖不起,等不起,更耽误不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程连元多次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脱贫攻坚成为市委、市政府研究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事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统筹,创造性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指挥、责任、政策、投入、考核、督查六大体系,筑牢“1+13”指挥体系,构建起“2+N”政策支撑体系和“五位一体”多元投入体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全市建立完善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条块结合责任机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展现出自上而下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建村几百年,变化就半年。没有共产党,想都不敢想。”寻甸县河口镇海嘎村委会诺嘎村的这条“网红”标语,言简意赅地把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出来。过去几年,围绕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全市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积极推进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以“三保障”为重点,全力纾解民困、补齐民生短板。一栋栋宜居农房建了起来,一条条进村道路建成通车,一个个民生短板正在补齐,一个个美丽乡村雏形初现……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抓产业促增收过程中,昆明各县乡村分层施策、各有侧重,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工程,在贫困村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市34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致富的路子也越来越宽,2017年,3个贫困县(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同比增长10%以上,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振奋人心的数据折射出昆明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
干部带头,群众加油。昆明高度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三讲三评”活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脱贫成效有目共睹。如今,寻甸县已经顺利摘帽,并获得国家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目前,东川区、禄劝县申请贫困退出已按要求向社会公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了乡村振兴的动员令。
使命,催人奋进。在全力以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昆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六个结合”,把脱贫攻坚与加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民生持续改善
为获得感幸福感加码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十三五”以来,昆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改善民生这一为政之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工作首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领域持续发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市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建设优先安排、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
“十三五”以来,昆明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以“大手笔”实现了“大突破”,尤其是通过加大开放办教育力度,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长“三名”工程,几年来,通过主动对接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先后引进清华附中、北京八十中、中央民大附中、湖北黄冈中学等一大批名校来昆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同时,全市所有乡镇均实现了有1所以上公办幼儿园目标,14个县(市)区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与此同时,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累计引进北京市安贞医院、阜外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在昆合作办医,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分级诊疗、全民医保等制度落实,建立涵盖51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医保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14个县级人民医院均建成二级甲等医院,100个乡镇卫生院、539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
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养老……一项项决策、一笔笔投入、一个个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一变成现实,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市委、市政府用行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温暖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来,昆明还着眼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有效抓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渗透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创建常态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安宁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昆明将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完善功能配套,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推动由“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整体跃升,切实把昆明建设得更加美丽、更有特色、更有品位。
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办好昆明的事情,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
“十三五”以来,市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全面、持续、彻底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关于彻底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意见》,着力肃清思想混乱、严明纪律规矩、匡正用人风气、推进作风转变、坚决反腐肃贪,团结和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上来。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用干事创业的行动树立干部队伍新形象,用党员干部的勤奋换取老百姓的安逸。”程连元多次强调。
“十三五”以来,昆明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让干事创业者有劲头,让为官不为者挪位子。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20家市直部门开展科级正职干部全员竞争上岗;2018年,在24个政府部门、11个群团组织继续开展科级正职干部全员竞争上岗,打破了以往中层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传统模式,有力破解了“中梗阻”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创新突破,先后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以及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防错、容错、纠错三个办法,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十三五”以来,昆明大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在各地各行业作用显著增强,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在全市范围,突出品牌创建主题,建设春城党建示范带,着力培育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党建品牌,涌现出吴国良、刘军、张文举等一批先进模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2018年6月,昆明市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几年来,通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白恩培、仇和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消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激发,人心思变、人心思进的氛围逐渐浓厚,担当负责、苦干实干的意识逐步增强,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局面正在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为昆明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明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贾献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