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公共文化为何这样火
官渡舞狮、滇源花灯、晋宁调子会等多姿多彩的民俗盛宴轮番登场,“书鸥相伴”活动、网络书香活动提升城市品位,“龙泉探梅”非遗展、金殿非遗展再现老昆明经典记忆……从主城到县区,从广场到乡村,今年元旦春节期间,昆明市四级文化部门共组织开展迎新春系列活动4565场次,比上一年增加1785场次,参与群众达300万人次。
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包激活“一池春水”
“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得如此丰富,受到群众欢迎,根源上还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起作用。”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公共文化处处长王云向记者介绍,正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有效运行,激活了全市公共文化“一池春水”。
近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确保了基层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提升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获得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据悉,公共文化服务包从2012年按人均6元安排资金,2013年起按人均10元安排,资金投入每年达6455万元。今年起,公共文化服务包人均标准从10元又提高到了12元。
“你别小看了这‘人均10元。”盘龙区滇源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刘祖红跟记者算了笔账。“过去我们一个街道每年只有四五万元的下拨经费,一年到头紧巴巴的,只能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搞几场表演,费用还得精打细算。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包后,街道4万多人,人均10元算,每年就有了40余万元活动经费。活动不仅能经常搞起来,还能搞得很好!”滇源街道目前有86支业余文艺队,在街道18个村委会开展花灯小戏、歌舞、舞龙舞狮等表演100多场。很多节目以水源地保护、护林防火、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为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村民们爱听爱看,还营造了和谐村风的氛围。
来自市文广体局的统计,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的4565场次活动中,市级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活动30场次、区级活动468场次、乡级活动694场次、村级活动3373场次。“今年迎新春系列活动大部分活动在村子内、群众家门口开展,说明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公共文化服务包的作用在持续发酵。”王云说。
变办为管:各级文化部门示范引导做好服务
春节期间,刘祖红和他的团队一天都没有休息。除了组织民间庙会、体育竞赛外,还有6个文艺小分队每天到村委会表演,每场都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走道上都站满了赶来看花灯的老乡。“今年过春节,我们一天都没有休息。”跟刘祖红一样没有休息的还有市文化馆馆长付晓辉。从元旦开始的首届戏剧节到春城文化节精品节目展演、送戏下乡,直到元宵节在翠湖拾翠园精彩呈现的特色滇剧花灯小戏,付晓辉和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们,为迎新春系列活动的舞台增加了多场高水准专业演出。
“几年来,春节对全市的文化工作者来说都是忙碌的假期。大家放弃休息,给群众精心‘烹饪’文化大餐。在公共文化服务包和相关工作的持续推动下,各主体的文化活力全面激发,显现较强的文化自觉。市级层面突出精品提炼和方向督导、县级体现特色标准化发展、乡镇及以下层面对接群众需求在家门口开展特色化服务。”王云介绍。
昆明市文化馆作为市级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群众文化组织、辅导、培训和研究的功能。由该馆主创的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一大批作品先后获群星奖、彩云奖等荣誉。“专家看好、群众对味,符合时代审美和发展要求,同时又广为流传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精品。”付晓辉说:“文化馆创作的重点作品在获奖后并没有‘束之高阁’,而是通过每年‘三下乡’、春城文化节展演等形式,为群众表演,让大家熟知。”曾获云南省戏曲类“彩云奖”的花灯小戏《牛为媒》下乡演出后深受欢迎,表演者余彦民多次到县区乡村作辅导。如今,在很多县乡的舞台上,《牛为媒》已成为一些业余表演队的保留节日。
该馆85位群众文化工作者既致力创作文艺精品,又指导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全馆每年到基层开展约20场演出,文化艺术中心每名专业人员对口一个县区进行辅导培训和创作。广场舞深受城乡中老年群众欢迎,该馆从周一到周日免费开办广场舞培训班,同时结合昆明特色、融合少数民族元素而创作了《滇池圆舞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等广场舞进行推广,下一步还将针对昆明每一个县区创作一个代表节目,实现“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
各区县文化馆根据辖区群众喜好和需求,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做好服务和引导。西山区出台了《西山区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办法》,设定了业余文艺团队达标晋级的标准,评定为一级团队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扶持经费、二级团队10万元、三级团队5万元,用于队伍组建、节目打造、设备添置等。目前,西山区成立了186支业余文艺队,参与群众近9000人。“全区108个社区天天有活动,全年各种活动3000多场。”西山区文化馆馆长刘军说,这个社区的群众要求书法培训,那个社区又要开办声乐培训班,还有区文化馆每月组织美术、瑜伽、诗词等培训,馆里的9名专业老师和社区文化专干,这几年真是忙不过来了。
盘龙区的社区文化指导员深入社区,从内容编排到表情招式指导业余文艺队的表演;宜良县文化馆到每个乡镇开办培训班,让当地的文艺骨干学到专业的舞台表演化妆……四级文化网络联动,市指导县、县指导乡、乡指导村,帮助每一个文化阵地“活”起来,再“火”起来。
平台搭建:春城文化节让群众天天有表演的舞台
阳春三月,以“花”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在春城陆续上演。万溪冲的梨花节、黑龙潭的杜鹃花节、圆通山的樱花节、螳螂川的油菜花节……赏花踏青之余,一场场群众演、大家乐的文艺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也是昆明市文化部门整合社会资源为群众搭建活动平台的一个缩影。
从2015年起,昆明市文广体局以“我们的节日、百姓的舞台”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市、贯穿全年、群众过节、永不落幕的春城文化节系列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全市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2016年“春城文化节”分“春风送暖”“夏日激情”“阅动金秋”“冬日热舞”四个篇章,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1.3万余场,具有一定品牌和影响力的文艺演出约3000余场、书画展览300余场,参与人数500余万人。
“对群众胃口、以群众为主体,将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落到实处,始终是春城文化节办节的理念。”王云说,“夏日童话”少儿艺术节、农民工艺术节、“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均面向广大市民,实现报名零门槛、零收费,为市民群众提供免费、优质的展示平台。
1月14日,南屏街广场上一场文艺精品展演拉开了2017年春城文化节的序幕。“今年的春城文化节以春色满园、夏日绽放、金秋诵雅、冬日舞韵为活动主题,以市、县(区)、街道(乡镇)文化馆、站为依托,以五大广场为活动中心,群众为主体,专业、业余相结合,汇聚省、市优秀艺术家、专业艺术团队和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引进省外优秀作品,以最精彩的文艺形式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群众文化氛围,努力做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亮点,人人都参与。”王云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菊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