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川易地搬迁扶贫的“精准账”

20.10.2016  00:39

 “万顺明家4口,120平米17.16万,补助4万,贷款6万,自筹7.1万”;“魏昌福家1口(社会保障兜底),70平米10万,补助4万,贷款6万,自出100元”。在东川铜都街道洗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公告牌上罗列出鲁嘎箐、嘎德村两处村民易地搬迁明细表,人口数、住房平方、补助款、贫困类型逐一注明,谁家要搬、谁家该补,一目了然。

  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宜居农房是保障群众有“基本安全稳固住房”的重要手段,是东川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易地搬迁共投入资金5.2亿元,实施四期项目,搬迁群众2568户8616人,贫困群众居住安全得到保障,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脆弱区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十三五”期间,东川计划搬迁27073户93446人,从今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改善贫困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到2020年,初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助,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宜居农房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从龙潭收费站进入太阳谷,沿路两旁的合欢树郁郁葱葱,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延伸到远处的山中。每走一段路都能看到现代新型农村宜居房,家家有树、户户种花。一个小镇坐落在半山腰,两层式的独立砖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每家门口贴着对联,这里是阿旺镇大石头村。

  阿旺镇宜居农房建设需求户2000户占未脱贫户数的67%,自启动全镇贫困户宜居农房建设项目以来,对有自建能力的贫困户,按规定标准建设不低于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住房,政府给予每户4万元财政补贴;对特殊贫困户,采用政府或村组统建的方式,建设不低于40平方米的住房,解决贫困户“保命房”的需求问题。

  阿旺镇拖潭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3年前,村口道路每逢雨天就坑坑洼洼,村民拿石头垫在泥潭里,三步并作两步过。当时的拖潭小学是土坯房,教室从中间隔开,一半用来上课、一半当宿舍。然而,现在的拖潭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的破陋之象,自拖潭村进行安居房建设、道路整修等项目工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幸福乡村,蓝天下,一排白墙黑顶的房子,村口那条土路摇身一变换了新装,拖潭小学教室里新换的桌椅、刷着漆的墙壁,还有操场旁的一间间小宿舍。

  “安居才能乐业”。东川区扶贫办主任张震鸿介绍,东川地质地貌特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科学合理确定不同搬迁安置区域的主要功能,才能保持农村原有亲缘关系和社会组织结构。东川易地搬迁坚持优化城乡布局,调整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采用迁建新村、城镇安置、小村并大村、自主迁移安置等方式,彻底改变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发展助力提质增收

  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绝大部分群众住房为传统土坯房,抗震能力差,居住地山高谷深坡陡,资源承载力弱,种植、养殖产业难以发展。因民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北部,辖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1处,全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有1350户11580人,多数村组已经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东川脱贫看因民。“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此,因民镇确定“移民搬迁与保留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总体工作思路,顺应人民群众“求生态、要环保、盼幸福”的美好愿望,树生态理念、打生态基础、促生态经济,坚定不移走生态脱贫之路,举全镇之力把因民镇打造成为金沙江畔具有亚热带山水田园风光特色的工贸第一镇。

  因民镇积极探索“公司 基地 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种植因民金江白芭蕉、金江小米辣椒、生态枇杷等特色经济作物,蜜枣等经济林果,魔芋等林下经济作物以及高山一枝蒿、重楼、独定子等药材。以现有当地养殖大户为龙头,带动农户养殖生态猪和高山黑山羊。以服务和监管并重,严格按照国家环保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对涉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努力打造“绿色矿山”。大力开发旅游服务业,依托因民镇拥有的亚热带田园风光,培育和打造金沙江畔乡村旅游品牌,以因民矿区遗留矿山设备、矿硐等老工业基地设施为资源,开发矿山红色旅游线路。

  目前,因民镇已种植白芭蕉1000亩、生态枇杷300亩、蜜枣500亩、魔芋200亩、高山药材2500亩,重点培育和扶持种养殖大户5户,养殖黑山羊12000头、生态猪700头、生态毛驴100头。另外,随着沿江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列入市级规划,金沙江牛厂坪码头建设,牛厂坪布依文化第一村、金沙江畔旅游小镇等项目的规划和申报,因民镇在探索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年行动计划“搬掉”贫困

  今年,东川制定《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73户8021人。

  东川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实施范围包括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区、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区、地方病高发区、其他地区等六类区域。

  张震鸿介绍,东川易地搬迁工作着眼长远,科学论证,总体布局,分步实施,在期限内做到“头年规划、次年实施”。同时,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当地民俗,重点解决群众住房、饮水、行路、就医、上学等困难,扩大就业。

  搬迁过程遵循“搬得自愿”“搬进新区” “搬掉贫困” “搬来发展”。“搬得自愿”,通过村民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务公开公告、乡镇审核、县(区)级审定、逐户逐人确认,采取统规联建、五户联保的方式,成立农房自建委员会,由搬迁群众民主选举自建委员会成员,负责安置房农房自建、资金筹措管理、选定农房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管、事务协调等工作。“搬进新区”,宜居房按照“民风、民俗、记乡愁”原则,尊重民族居住习惯。“搬掉贫困”,确保一户一人的技能培训,在制定搬迁方案的同时落实培训方案,通过开展精准的订单式、针对性培训,让培训对象掌握一门技能,有序转移就业。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符合政策的,一律纳入低保范围,实行“应保尽保”。“搬来发展”,目前,东川碧谷工业园区、新农业产业园正在规划当中,对迁出地农户宅基地进行平整,用于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拍卖。积极引导搬迁农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或大户,种植经济林果或发展高山药材种植项目,增加搬迁农户财产性收入。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