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一个山村的美丽蝶变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5.05.2015  20:44

  山邑村,隶属施甸县姚关镇,典型的山区农村,没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近年来,山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6094元增加到去年的7181元,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引得邻近州市争相前来“取经”。

  一个山区农村究竟有什么“魔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转身?

  土地流转

  一份土地三份收益

  3月底,本是农忙季节,山邑村矮子脚村民苏梓白却很悠闲。“自打去年把土地流转了,村里统一种植莲藕,自己省心了,收入还提高不少。”65岁的苏梓白说,他家有两亩水淹田,之前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农作物,一年忙活下来,剩不了几个钱。

  山邑村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1204户,4093人。在山邑村,大部分群众与苏梓白一样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生产效益低,群众增收致富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民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部分田地闲置了起来。“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老人孩子,田地放着不种可惜了,种吧,又没有收益。”如何安排自家的两亩田,大家心里很矛盾。

  为帮助村民增收,解决土地闲置问题,山邑村结合境内水资源丰富、坝子宽、水田多、气候湿润的优势,村党总支流转了459户的1006亩土地,通过股份合作由山邑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集中开发、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山邑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介绍,山邑村将77.8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作为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农户以每亩每年800元的标准折价80.48万元、5名村干部自筹资金50万元,将流转的土地规模化种植红莲藕,莲下养鲫鱼、小龙虾、马鬃鱼等水产品,收入按村集体、村民、村干部股份占比进行分红。

  去年11月,合作社将每亩800元的保底分红付给群众,在村委会的公示栏里,有这样一份公示名单,上面详细地罗列着参与土地流转的459户人家的收益金额,最多的一户流转了4亩多土地,仅保底分红就有3900多元,原先是“鸡肋”的水淹田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6094元增加到7181元。

  “去年,我两亩田保底分红1600元,再加上土地效益分红260元和帮村里管理烟棚、做零工的收入,一共有12000元左右的收入。”苏梓白很兴奋,他一份土地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报酬和收益分红三份收益。

  村企联动

  共推产业转型升级

  山邑村的快速发展与村里的一个企业也息息相关——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从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2014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中,山邑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方式,依托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种植养殖的荷叶、莲子、小龙虾、生态鱼等农产品进行开发,开发出“山邑生态荷叶茶”特色品牌产品,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平台等打开省内外的农特产品销售市场。

  “让我们搞生产还行,但生产什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怎么卖出去就不是我们的强项了,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刚好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杨绍武说,公司每年还可以解决山邑村60多人的就业问题,流转出土地的村民,不出村就当上了产业工人。

  山邑村还抓住生态旅游开发的机遇,与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一起着力打造了以“观荷、垂钓、采莲、餐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形成观光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去年荷花盛开的时候,山邑千亩荷塘吸引了大理、德宏、保山等地的众多游人来此赏荷观光,平均每天达2000多人,荷叶茶、莲子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也被带动了起来。山邑村莲藕的规模经营,推动了莲藕产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农业附加值增加,助推了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集体经济

  激发村庄活力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无钱办事”曾是杨绍武经常遇到的尴尬事。“村集体没有钱,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村干部说话都没底气,老百姓怎么会服你?”杨绍武说。

  如何在发展中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山邑村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牛鼻子”,利用强基惠农“合作股份”,以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采取混合入股、项目资金入股、资产出租这三种方式盘活了资源,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山邑村集体经济入账14.3万元,破解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难题。随着种植养殖规模的扩大,山邑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将逐步增加。

  集体收益增加了,山邑村将钱更多地投入到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借助项目资金注资,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开展制作道路交通标识、架设路灯等,有效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山邑村,道路整洁,垃圾归池,有的通组道路还种植了松柏,整个村庄看上去清清爽爽。村里还聘请了卫生清理人员,定时清理生活生产垃圾。

  山邑村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村文艺表演队伍由2支发展到了18支,现在各个自然村都有表演队,昔日沉寂的山村重新焕发了活力。“每到傍晚,我们的坝子里到处是歌声。”山邑村盖打小组的村民李自周说,每天和老伴一起去村头唱歌跳舞成了他的“必修课”。

  施甸县县委书记施继平说:“山邑模式是围绕‘五个服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益探索,是推进农村因地制宜、集约化经营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

  目前,施甸县正因地制宜在全县推广“山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