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20日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昆明1月21日电(詹晶晶 罗春明)2017年云南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献整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文物和非遗资源利用水平。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20日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云南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文化遗产大省。“我们要大力开展文物保护,让文物‘活起来’,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杨德聪说。
夯实非遗保护基层基础
“2016年我们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项目,文物建筑保存现状得到较大改善。”杨德聪介绍,2016年云南全省各级博物馆共举办展览和主题活动800多个,组织省内外巡回展览60多个,举办了五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作人员研习研修培训,非遗保护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其中,玉溪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了全省馆藏文物家底及现状。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州(市)和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杨德聪说。
下一步云南还将着力抓好深化非遗资源调查、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加快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抢救性记录、加强非遗产信息共享、拓展非遗资源合理利用、加强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提升非遗宣传展示水平和规范非遗保护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戏曲保护和传承
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云南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云南一直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之路上积极探索。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保护、扶持地方戏和少数民族剧种,深入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文艺事业发展,历来是国家和云南文化建设的关注重点。”杨德聪说,“我们要多向边境地区、特有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跨境民族倾斜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多给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的文化人才培训培养以关照。”
除此之外,云南还将加大力度支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加强少数民族戏曲保护和传承,不断改善非遗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民族构成。
“同时,我们还要狠抓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工作机制创新和文化人才培养,加强文化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解放和激发文化生产力发展。”杨德聪说。
文艺创作精品频出
杨德聪介绍,2016年,云南在文艺创作生产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其中《郑喇叭外传》《独龙天路》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水莽草》《诺玛阿美》入选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暨“文化奖”参评剧目;《瓦器器》获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音乐类金奖。
同时,农村“小喇叭 大广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方面,2016年云南全年共派出文化交流团组33期458人分别前往27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另外,丽江市被确定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推进迅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