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 时光镌刻奋斗足迹,云岭抒写壮丽诗篇。
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第十二届云南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克难,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年来,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3年12.1%、2014年8.1%、2015年8.7%、2016年8.7%,2017年高开高走……折射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迈出了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
调结构促转型 强产业增动能
质量效益速度协调推进
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转变,加快构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为云南赶超跨越指明了方向。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浪遏飞舟、不进则退。
增长速度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相互交织;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创新驱动不足,全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前行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去产能,分类施策去库存,多措并举去杠杆,精准发力降成本,突出重点补短板,着力提高供给质量。
五年来,全省去产能有力有效,累计压减生铁产能156万吨、粗钢产能426万吨,取缔“地条钢”产能6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3876万吨;云锡、云天化等省属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扎实推进;处置“僵尸企业”118户;商品房去库存控制在合理区间;降成本力度空前,累计为实体经济减负1700亿元;补短板力度加大,一大批交通、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补短板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理清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转变,加快构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相继出台,省政府成立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推进组、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持续高位推进。
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面提速,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中国制造2025”云南实施意见和“云上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
2017年初,省政府出台“史上最严”22条“铁规”,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同时,加快实施“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
积极探索“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的新路子,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加快烟草、能源、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启动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法治环境“双十条”,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一条条精准有力的措施,一套套完整有效的组合拳,为产业振兴、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扩投资稳增长 补短板强基础
跨越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全省“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喜报频传。一张张连绵延伸的巨大网络,缩短了大山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彩云之南蓄势待发,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百年期盼,千秋伟业。2017年8月4日,承载着云南各族人民百年梦想的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21日,在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会上,省交通运输厅与各州市政府签订了“军令状”,用3年半的时间,在全省打一场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全部通高速公路。
4月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特色小镇发展启动大会,决定通过3年努力,在全省建成105个一流特色小镇。
2月23日,全省“五网”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昆明举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近1200亿元、涉及9个州市……
从年头到岁末,2017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全速推进。过去五年,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事记”喜报频传,全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800亿元。
为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和消费基础作用,省政府滚动实施了“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和“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连年攀升;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发挥重点项目投资基金作用,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率,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云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玉石珠宝、咖啡等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加快冷链物流、乡村新型商业中心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和乡镇全覆盖……
为补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继深入实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战之后,全省又打响了“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
五年间,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设施网络建设全面发力、高歌猛进。全省新增铁路运营里程近12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21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473万人次,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作用进一步凸显。泸沽湖、沧源佤山、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109件骨干水源工程建成蓄水;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步伐加快,西电东送电量达到近1400亿千瓦时;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全面提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2016年12月28日,沪昆客专、云桂铁路云南段建成运营。当和谐号动车呼啸驶出站台,风驰电掣驶向远方,红土高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一张张连绵铺开的巨大网络,缩短了大山与外界的时空,也筑牢了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根基。彩云之南蓄势待发,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成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闪光点
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4700万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五年来,云岭大地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热潮涌动。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全省上下把精准要求贯彻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1亿元;加强各种资源整合,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教育、健康等精准扶贫措施,扎实开展迪庆藏区、怒江州、镇彝威革命老区等脱贫攻坚行动;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全面推进;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并举,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干劲决心,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749元增加到8695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成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闪光点。
五年来,全省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省政府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一批民生实事,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五年来,全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97个县义务教育通过国家认定和验收;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累计达到8200万余人次;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也在一件件实事中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参与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成功举办了4届南博会、3届中国国际旅交会,全面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趋好。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削减,“32证合一”改革启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覆盖,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捷高效。
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彩云之南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中国服务业全景报告出炉 实现三个“首次”
时间:2018-0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随着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服务业的地位愈加举足轻重。
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发布消息,由两校牵头会同20多个部委研究机构及多个高校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重大课题— —《2011~2016年中国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全景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沈丹阳教授、吴德胜教授担任主编,陈丽芬研究员担任执行主编。已经结题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在序言中指出,课题成果实现了三个 “首次”:首次把建筑业纳入服务业统计研究的范畴,首次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各服务行业大类为分析对象,首次对行业进行全口径的分析。
许宪春认为,该书是一个很多研究单位甚至政府机构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大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分析、汇总中国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现状特别是服务市场总规模和各服务行业市场容量与服务市场特征的最新报告与权威成果。
课题成果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分别从2012年的95万亿元、345万亿元、7万亿元、6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153万亿元、609万亿元、12万亿元、9万亿元,分别增长了61%、77%、71%、5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52.1%提升到5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3.1%上升到65.1%,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的最主要产业。2016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接近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超过50%,比2012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
三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成效显著,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从2012年的583.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63.7亿美元,增长了48%。对外投资直接投资额从622.8亿美元增为1583.5亿美元,增长了1.5倍。
课题成果发现,服务业行业发展比较集中,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在多个指标中占据首位。
批发和零售业是服务业中增加值最高的行业门类,2016年增加值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7.4%;营业收入保持服务业营业规模的“排头兵”地位,营业收入总额73.31万亿元,占服务业总额比重为47.9%;法人单位数最多,总数为504.2万个,占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比重高达36.7%;对吸收社会就业的贡献最大,就业人数达1.35亿人,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33.6%,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达17.4%。
金融业在服务业各行业中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额最大,2016年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44.4万亿元和3.39万亿元,占服务业总额比重达44.6%和28.8%。
建筑业工资总额最高,为1.40万亿元。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税收收入最高,分别为13.53万亿元和1.88万亿元。
全书对服务业包含的50个大类的营业规模、资产规模、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及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缴纳、企业利润、全行业增加值、国内区域分布、对外投资、利用外资等10多个指标进行系统的数据汇总和分析,对缺失、无法统计或者无法获取的数据应用各种数据推测方法进行估算。
此间,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和数以百万计的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方面人员对中国各服务行业市场状况数据和深入分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中国服务业国际合作包括国际服务贸易、服务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利用外资等都呈高速发展势头,而且未来五至十年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与中国开展服务合作的国外企业对中国服务业市场总体情况以及各服务行业情况,同样有极大的需求。作为一份厚实的基石之作,本书的出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服务业基本“家底”的应用和研究需求,将成为中国服务业和服务业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历史地位的文献。
来源:云南网
云南省政府五年工作回眸: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 -
昆明00:31 25.01.2018 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