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更接地气”的质量提升
从一般消费品中找到“质量获得感”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更接地气”的质量提升
□ 本报记者 何 可
“有世界领先的航天和高铁技术,却做不好电饭煲、马桶盖、指甲刀这样的一般消费品。”关于中国制造业,一直存在着此类经典问句。
如果说居于“庙堂之高”的尖端科技取得突破,能够带给国人“质量荣誉感”,那么,处于“江湖之远”的一般消费品质量提升,则更能带给老百姓“质量获得感”。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透露了一个“秘密”:我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这其中就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近日,有消息传出,我国太钢造出了圆珠笔头用钢,但对于有着强烈“中国制造”情结的人来说,还有更多的一般消费品要走上质量提升这条路。
国货出口单价之殇
小小的“圆珠笔头”,映照出我国距离制造强国仍然存在着的鸿沟。而记者从质检总局获得的一条数据则为度量这条鸿沟提供了标尺:近10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美元/公斤)只有18.75,远低于日本39.74的水平。
平均出口单价超过一倍的差距,就是我国制造业水平以及产品附加值差距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我国制造业在高铁、装备制造业等“大块头”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缩越小,但是在一般消费品领域这种差距却仍然巨大。
“中国很多小商品都是依靠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原材料实现的薄利多销。”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说,中国的很多小商品囿于低端,一旦市场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些小产品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全国政协委员曾蓉表示,成熟的市场,应该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企业不断涌现的过程。
但是,我国能够在高端技术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却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缺少足够的质量供给。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表示,“中国需要大国工匠,但更需要工匠精神。”
“一般消费品的质量提升工作迫在眉睫。”曾蓉说,我们的制造企业不应该去责备消费者的“海淘行为”,而应在产品上寻找差距,把产品做精做好。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好。”全国政协委员冯平发出了如此感慨,还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在做食品机械的时候,去市场上采购钢板,按照1.5mm厚的标准买回来,却只有1.2mm,因为企业取了标准容差的下限。如此一来,好的企业在竞争中自然吃亏,一些坏的企业却留了下来。”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如同堤坝上蛀出的蚁穴。曾有媒体报道,在净水器行业兴起之初,由于准入门槛低,导致大量无生产资质的企业浑水摸鱼,愣是靠着价格战打赢了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的“正规军”。
二成品牌占据八成市场
“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全国政协委员刘平均表示,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上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差距上,只有好的产品才能牢牢把控市场。
质检总局和发改委的一项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平均每占有1%的世界GDP就打造出1个制造业世界百强品牌,而我国GDP占全世界的15%以上,却只有华为、联想等品牌进入世界百强。我国服务业品牌能进入世界前列的也是寥寥无几。这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中国的百年老店太少了。”曾蓉说,我国的制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专注度。
全国政协委员傅军3月7日在参加小组讨论时表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存在产品利润低、质量不高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提升产品品质。
质量和品牌提升究竟对制造业有多大影响?拿小小的指甲刀作为例子,在国内,指甲刀常摆在市场最不显眼的角落,被看作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售价也只有几元钱,但德国的“双立人”指甲刀却能够卖出几百元的价格,还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热捧。
全国政协委员潘刚表示,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高投入、低效益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转向高技术、深加工的新型制造业,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体现在品牌上,追到根子是在质量的提档升级上。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呈现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短缺的状况,造成了大量需求外溢和消费外流,亟需通过质量提升来为制造业的低端供给“止血”。
“全球经济目前陷入了‘新平庸’。”全国政协委员钱克明表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减少,任何单项改革和单一政策的边际效应都远不如以前,无法再支撑我国延续以往的外贸增长方式,要优化国内外要素资源配置,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大支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国政协委员马力认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更应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在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缝隙。
质量提升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王再兴3月7日在参加小组讨论时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产品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议把质量提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抓手。
3月8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对质量提升工作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质量提升要抓具体、具体抓,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直至见到成效,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质量获得感”,让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中国服务有更强的信任感、自豪感。
据了解,2016年,质检总局就以消费者关注的10类消费品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而马桶盖正是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的10类产品之一,同时也是消费品质量攻坚计划的开端。
如此“接地气”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如此在一般消费品领域去实现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或源自于一般消费品,而质检总局的质量提升工作就落在了这些具体的消费品之上。”曾蓉表示,只有从具体行业、具体产品入手,才能真正推动质量供给水平的提升。
数字也证明了质量提升行动带给中国制造的可喜变化:通过2016年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包括智能坐便器、儿童纸尿裤、吸油烟机、电饭煲在内的10类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其中,智能坐便器抽查合格率提升了22.4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绣花要从一针一线绣起,不能放过一个疵点,而“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工作也是一样,从一般消费品抓起,一针一线,不放过一个质量疵点。《中国质量报》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3/13/content_4038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