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撤县设区机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2.04.2017  10:54

2017年是晋宁撤县设区的第一年,也是园区继续完善基础工作,解决遗留问题的关键之年,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对晋宁全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园区发展思路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话题,记者日前对晋宁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海明进行了专访。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昆明日报:撤县设区之后,晋宁工业园区在发展思路上有没有作出调整,作出了哪些调整?

李海明:撤县设区是晋宁的一件盛事,随着“增三优二调一”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康养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思路和目标的提出,晋宁工业园区在发展思路上必然要作出调整。

要在“优二”方面做文章。推动园区由单一资源拉动向多要素联合推动转变,由自我封闭发展向开放协同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政策招商引资向依靠政策和服务招商引智并重转变,借助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东风,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20年入园高新技术企业在40—60家之间。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晋宁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园六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磷化工(二街基地)、装备制造(晋城基地)、食品加工(宝峰基地)和生产性服务(青山基地)为主导产业,冶金冶炼、新型建材及其配套产业为辅助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今后将进一步挖掘产业关联潜力,着力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精细磷化工等产业,形成叠加效应。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园区目前有450多户入园企业,占用了大部分土地指标,项目用地保障问题成为园区发展建设中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基地甚至出现了“项目等地、无地招商”的情况。目前,园区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招商用地仅2300亩,且分布较散,不能连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晋宁工业园区尽管从2012年就升格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但园区的教育、医疗、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依然不足,由此导致园区企业招工困难,人才流失严重。撤县设区后,晋宁将更多承担起昆明主城的疏解功能,推动产城一体化也将是大势所趋。

抓好项目跟踪服务

昆明日报: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晋宁工业园区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以保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李海明:长期以来,晋宁工业园区以磷化工产业为主,20家涉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园区去产能压力不可谓不大,经济指标受冲击也较为严重,针对这些情况,园区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

一是贯彻落实稳增长措施,及时兑现项目扶持资金。吃透精神,扎实抓好省《关于稳增长开好局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及市、县《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等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2016年,依托市级产业扶持资金,分三个批次为10家企业实现4700万元融资支持。

二是着力抓好支撑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在开工建设项目上,重点抓好腾俊、台成、佳鸿宇合、昆风、诺贝丰等新开工和在建支撑性项目的各项审批服务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为工业固投提供支撑。在投产企业上,切实做好对云磷集团、晋宁磷都矿业公司、立白集团、益海嘉里、百威啤酒及中国中车、时代电气等重点企业的协调力度,顺利将百威、益海嘉里纳入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三是扎实抓好每月各项经济指标促报。2016年,园区共完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开工4个、竣工4个;形成工业总产值127.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6.57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24亿元;新增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完成160.33亿元。上述目标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是优化审批流程突出要素保障。2014年至2015年,由于受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林地违法查处及漫长的各项行政审批手续的影响,园区招商引资工作陷入了低谷,投资商、洽谈项目、签约项目均大幅减少,工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新常态下,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已不能作为吸引投资的主要条件,突出要素保障将成为吸引投资的首要条件之一,园区将在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奠定坚实基础。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

昆明日报: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之下,晋宁工业园区怎么转,怎么升?

李海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晋宁工业园区将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环保转型、产业多元转型、企业品牌转型、区域融合转型为目标,加快发展磷化工及稀贵金属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及生物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机制体制。

打破招商引资瓶颈,要彻底转变过去“有商就来、来者不拒”的招商引资思路,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同时,加大园区路网、商业、公交等配套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功能,推进园区向精致化发展,为项目入驻和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盘活存量,妥善处置“僵尸企业”。目前,园区内尚有2300亩闲置土地资源和45万平方米待租售标准化厂房,盘活这些资源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是园区发展的潜力所在。此外,园区还有数十家“僵尸企业”需要妥善处理,这些企业占据的资源将会进一步释放。

加强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已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晋宁工业园区将大力支持云磷集团和锦苑集团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着力打造“晋宁制造”品牌。

此外,晋宁工业园区还将从产业发展、优化布局、政策支持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项目跟踪,强化后续服务,做到洽谈一个、落地一个、见效一个,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对投资不实的“圈地项目”、“围墙项目”、“空房项目”,依据投资合同条款追究投资方违约责任或终止、否决项目。

新晋宁  新园区

晋宁必须紧紧抓住撤县设区重大契机,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到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谋划,放到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中来定位,深入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务大局、如何深度融入主城、如何彰显优势特色、如何推动跨越发展、如何加快改善民生、如何提升工作水平。”2月15日,在晋宁撤县设区大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时隔5日,晋宁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会上提出,将主动服务和加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增三优二调一”,致力于“去库存、聚人气、调结构、护生态、优土地”发展任务,产城深度融合,三产互动共促,形成“一带双城三线多节点”的发展格局,着力把晋宁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康养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

会上提出,今后五年,按照“增三优二调一”的思路,全力以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晋宁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在二产方面,将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层级提升工程,依托园区载体,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精细磷化工等产业,强化企业创新驱动和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传统支柱产业集群化,加快建设云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推动新特产业规模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

基于此,晋宁工业园区管委会提出,将以做大工业总量为核心,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突破,加快调结构、上规模、提水平,强化晋宁工业园区的跨越引领作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晋宁工业由单一资源拉动向多要素联合推动转变,由自我封闭发展向开放协同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政策招商引资向依靠政策和服务招商引智并重转变,闯出一条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晋宁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7年,晋宁工业园区将从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制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困难、提高发展质量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园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快发展磷化工及稀贵金属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及生物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科技创新启动区和产城一体化的示范区。

建立管理机制  提供优质服务

实行园区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由区政府统一明确园区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步骤、年度任务、绩效评估等事项;园区管委会负责“一园六基地”的具体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区发改经贸、财政、规划、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要按照“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提前介入,指导帮助园区完善项目前期工作需要的各种材料,为园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共同推进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开展园区与涉园镇(街道)资金往来清理工作,进一步理顺关系。

按照管理与开发分开、政府与企业分开的“双重分离”原则,全面推行园区的实体化运作。强化以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为主的融资平台建设,并赋予其担保职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园区投融资格局,切实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不断扩大其生产经营范围。完成电话、网络、燃气以及园区内的衣食住行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健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晋宁工业园区投资公司与市级融资的多元化合作。产业投资基金将通过“政府+园区+银行+入园企业”的方式进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

拓宽融资渠道  充实发展资金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紧紧围绕融资目标,努力克服因国家政策变动导致的各种困难,全力协调各融资主体加快融资步伐,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集中一切可以运用的融资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拓宽园区投资融资渠道。一是入园企业以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二是加强与担保公司的联系,使园内企业获得向担保公司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综合授信担保、工程项目担保等服务。三是对投资收益较高的经营性园区公共设施,包括自来水、污水处理厂、通信设施等,鼓励通过PPP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四是加强银政、银企、银政企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五是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提高发展质量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出台进一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工业类财政扶持资金主要争取基金投入使用方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入。

一是突出招大引大。着眼招大商,招好商,招强商,招优商,通过大项目来推动大投资,通过大投资推动大产业,通过大产业推动大发展。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围绕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三是突出集约招商。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引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变,尽量引进投资规模比较大、用地比较少、创税比较高的项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四是突出重点招商。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进行重点攻关,抓住重点项目,抓住重点环节,加大协调力度,保证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

推进“多规合一”  园区与城乡共同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产城一体化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与城乡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物流规划和交通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等现有规划成果进行衔接,实现“六规合一”,切实提高行政审批交通,避免和有效减少规划、环保、土地、林地、水资源等方面行政违法事件的发生。

目前,园区已对完成的规划成果进行了盘点,在开展园区发展建设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就优化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环评、水资源论证、要素保障、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配套等专项规划,构建园区“七位一体”规划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规划调整工作思路。

在空间布局上,把园区规划与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促进园区与城乡互动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根据资源禀赋、现有基础,确定发展方向和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拟定的四个主导产业,增强产业关联度,形成集聚效应;在发展定位上,由不断招引企业向集中做强产业转变,培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避免盲目扩大园区规模和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出现。 

优化工业存量  促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推进云南轨道交通产业园片区开发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抓好中车配套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启动云南大禹节水、滇清生物、诺贝丰新型肥料等5个项目建设,力促益海嘉里二期、百威英博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台联精密机械、单山蘸水等3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企业认定力度,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引导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完成专利申请授权55件。加快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对国家鼓励的从事高新技术、软件集成电路、农产品加工、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创业投资、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企业,给予优先扶持。

同时,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探索网上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预约服务等,对重大工业项目实行“同步受理、同步介入、同步审查、交叉推进、限时办结”,部门审批不得互为前置,项目审批时限在规定范围内压缩1/3时间,提高工业项目的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不出园区门、办成该办事”,全力打造效率园区。(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 通讯员汤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