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云南“不过清明节”的少数民族

01.04.2016  20:03

芒东村拉祜族火化遗体的火塘。黎鸿凯摄

    “人死了,就是消失了。”时值清明,云南网记者走进临沧市耿马县、沧源县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山林坟地,探访拉祜族、傣族、佤族、彝族独特的丧葬传统——遗体火化或深埋土地,不留坟头,不再进山祭祀,在他们的习俗里也就没有清明节,简朴的生态葬法让逝者真正地回归自然。

    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洪乡芒洪村上南东组和坝头寨组,共居住着500余人,主要居民都是拉祜族。这里的拉祜族人有着独特的殡葬方式——进“坟坝林”火化遗体,并且不留坟头。

    坝头寨村民李扎莫的哥哥十多天前刚过世,他说哥哥火化后亲人按习俗再也不进山祭祀。黎鸿凯摄

    “出生在这里的拉祜族人,祖祖辈辈都沿袭这样的传统,死后没有墓碑,没有坟头,也没有祭祀活动。人死了,就是消失了。”据芒洪村村支书李扎克介绍,拉祜族每家固定一个火化火塘,逝者遗体都会在自家的火塘进行火化,火化后让林木枝叶凋落自行掩埋骨灰。拉祜族人认为,那火塘就是“人死后的家”。

耿马县贺派村傣族遗体火化深埋不留坟头。黎鸿凯摄

    “当地傣族也是采用遗体火化的葬法,与拉祜族不同的是,有部分傣族人将亲人火化后的骨灰用小罐装存,再挖土深埋,同样不留坟头。

耿马县民政局划定的公益性公墓。黎鸿凯摄

    临沧市民政局副局长李鸿雁介绍,“生态节地安葬”在这种葬法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当地民政部门在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将拉祜族祖祖辈辈使用的坟地片区即划定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倡导遗体火化不留坟头,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接下来,临沧市将在5年内逐步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各乡镇全覆盖。

坟地少有人踏足,树木生长得很茂密。黎鸿凯摄

    密林葱郁,如果不是当地引路人介绍,外地人很难看出那是一片坟地。在沧源县糯良乡糯良村西边的坟林中,佤族人为逝者选择安葬地是由族中长老向身后抛掷生鸡蛋,鸡蛋落地不碎的地方即可安葬遗体。如果选中的地方已有骸骨,则可将原先埋葬的骸骨移出,而后再一并安葬。土葬的遗体深埋多年,树木枝叶遮盖,已经难见坟冢的迹象。

控角村民居旁存留备用的棺材。黎鸿凯摄

    在控角村,当地彝族传统也是对逝者入棺土葬,但使用的棺木材质松软,且棺木体积较小、不用钢钉用木楔。

沧源县正在建设的殡仪馆。黎鸿凯摄

    李鸿雁还介绍,少数民族的火葬方式专业术语称为“民俗火葬”,临沧市农村居民死亡后进入殡仪馆火化并选择在本乡(镇)公益性骨灰公墓安葬的,免收殡仪馆火化基本费、运尸费,并给予一次性安葬奖励2000元。同时,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对死亡人员在固定区域自行火化安葬骨灰不留坟头,或者深埋遗体安葬不留坟头的节地型绿色安葬方式,对死者家属给予一次性安葬奖励3000元。

    云南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的火化区覆盖人口不到全省总人口的一半,平均火化率40.8%,少数民族不占地、少占地、深埋不留坟头等传统生态殡葬方式就占全省总火化率20%。其中,云南有5个州(市)平均火化率不足10%,最低火化率仅为2%,远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沧源县殡仪馆主体建筑基本完工,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临沧各县殡仪馆全覆盖。黎鸿凯摄

    目前,云南全省共建有殡仪馆107个(投入使用的殡仪馆仅81个,有26个正在建设中,还有14个县没有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726个、经营性公墓71个。昆明、玉溪所有县(市、区)已经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全覆盖。

    未来,云南省将逐步建立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殡葬治理体系,统筹殡、葬、祭各环节,有步骤地推行火葬和生态安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治丧、文明低碳祭扫,推进全省殡葬改革法制化、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惠民殡葬制度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殡仪馆覆盖全部县(市、区),公益性骨灰安放或遗体安葬设施覆盖全部乡镇,全省火化区平均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35%。(云南网 记者 黎鸿凯 摄影报道)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