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解忧 托养服务暖人心 昆明市残联托养服务项目造福残疾人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为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身体康复、医疗护理、心理健康等问题,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市残联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与35家托养服务机构签订了委托协议,依托“阳光家园计划”,从2008年开始至今,中央、省、市共投入托养资金2768多万元,累计为2.5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托养服务使得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病情稳定,心情开朗,生活步入正轨,重拾生活的热情,提升了社会参与能力,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促进了残疾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形成“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托养格局,为残疾人撑起幸福生活保护伞。
“阳光家园计划”
让2万余名残疾人尽享阳光
截至今年6月底,昆明市共有持证智力残疾人9599人,精神残疾人17616人,多重残疾人4922人,重度肢体残疾人12745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患有重度精神疾病,他们丧失了参与社会活动甚至自主行动的能力。重度精神患者在发病时,由于没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受幻听和被害妄想驱动,大多数患者呈暴力倾向;又由于社会对精神病及其患者缺乏常识,由此带来的是恐惧和歧视,造成社会与精神障碍患者的隔膜,加重其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很多精神残疾患者无法工作,大多数依靠亲属供养,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一个家庭若有一个此类残疾人,等于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挣扎,家庭成员为此受到拖累,绝大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这一切,迫切希望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措施,提供托养服务,为其改善生活状况创造条件。因此,建设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托养服务势在必行。
“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是国家实施的、帮助残疾家庭解决托养问题的一项造福残疾人的“民生”工程,通过实施托养服务项目,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提高重度残疾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为解决昆明市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托养问题,解除残疾人家庭在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方面的巨大压力和困难,市残联依托“阳光家园计划”项目,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2008年开始至今,中央、省、市共投入托养资金2768多万元,市残联与35家托养服务机构签订了委托协议,累计为2.5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
在托养模式上,主要采取日间照料、机构集中托养和上门服务等三种模式开展托养服务:
日间照料(日托):依托社会资源,委托机构采取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综合服务。
机构集中托养(全托):委托社会机构,采取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
上门服务:依托社区和社会机构,采取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的形式定期上门、计时服务,为居住在家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心理疏导等服务。
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托养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帮助部分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走出家庭,平等融入社会生活,沐浴和谐社会阳光。
2018年托养服务惠及1300名
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
从2017年开始,昆明市残疾人托养项目将不再采取发放现金方式,而是采取政府购买托养服务的新模式进行。政府购买托养服务是指由政府补贴,委托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按照《昆明市2018年“阳光家园计划”——智力 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今年将为130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同时,拟培育3-8个符合条件的省、市级托养服务示范机构。
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拥有昆明市户籍,持有昆明市残联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的智力、精神和重度(一、二级)肢体残疾人;二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16—59岁),无业,且长期需要专人照顾;三是优先为属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资助。
服务内容包括: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服务、支持性就业服务和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社会服务。
托养服务项目
助残疾人回归社会
位于宜良县匡远街道办事处新华街天桥村的宜良安康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2017年,该院承接了宜良、石林、呈贡、官渡、阳宗海等地的103名重度精神残疾患者的集中托养,同时,为宜良县的18名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今年,将为135名重度精神残疾患者开展集中托养服务。
据该院负责人郭庆华介绍,针对集中托养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医院将为其制定短、中、长期治疗计划,由责任护士为其提供一对一的基础常规护理服务;同时,予以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待病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自知力恢复后,为提高托养人员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医院将对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同时,开展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锻炼。
针对上门服务的托养对象,医院组织上门服务小组,为患者理发、剃须、修剪指甲,换洗衣物、床单、被服,对居室进行大扫除,对精残、智残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发放阶段性用药,指导家属协助管理患者日常生活和服药技巧,根据患者身心特点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和减轻患者内心的倦怠与痛苦,引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重新生活的信心。
集中托养的智力、精神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宜良农村,田地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针对这个特点,医院开辟了3000平方米的农疗康复训练基地,患者在专业护工及其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掌握饲养猪、鸡、鹅、羊、牛等技术,学习种植茄子、辣椒、白菜、西红柿等蔬菜劳动技能,让残疾人在劳动过程中稳定情绪、激发生活记忆、学习生活技能,收获快乐与喜悦、尊严和自信,以此达到“农疗”的康复作用;同时,通过农事活动,帮助残疾人掌握农业知识,巩固治疗效果,改善自律、服从管理、与他人合作等情感态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残疾人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们尽早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憨厚淳朴的李大春(化名)今年47岁,是重度精神残疾。他来到宜良安康医院已经6年了。经过药物治疗病情稳定的李大春,如今在宜良安康医院农疗康复基地担任康复训练组组长,每月有350元的收入。“在这里,我们没有被圈起来,医生和护士不单纯地把我看成管理对象,愿意和我聊天,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尊重。我现在每天除了喂喂牛羊猪鸡,就是到蔬菜地里薅草、浇水、施肥,有事情做,心情愉快多了,6年来没有犯过一次病。”李大春告诉记者。
托养一个人
幸福一家人
西山区昆明天使宝贝母婴护理服务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内首家通过ISO900质量体系认证的护理服务公司。该公司今年将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包括居家保洁、身体清洁、起居照顾、家庭护理、功能康复锻炼及理疗等类别的上门服务,政府每年每人拨付1500元至1800元,公司每月上门对残疾人提供2-3次服务,全年累计服务15-20次左右。
官渡区七彩夕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昆明市首家“虚拟养老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2017年,该中心共为79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中心根据残疾人特点,“一对一”制定个性化方案,服务内容包括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援助以及保洁、洗衣、采购、洗浴、陪护、理发等家政服务;此外,餐饮配送中心还根据残疾人口味,每顿将营养丰富、荤素粗细搭配合理的4菜一汤,送到政府购买托养服务的残疾人家中。同时,以社区老年活动站为依托,组织行动自如的残疾人开展书法、绘画、棋牌、厨艺、聊天、旅游等文体活动,使托养的残疾人提升自身能力,重拾自我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帮助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克服社会认知和参与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接触社会、交友沟通的机会,更为他们的生活平添了丰富的色彩,让残疾朋友获得幸福感,同时也让残疾人家庭得到有效的喘息,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