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三农”一届接着一届实干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下,2007年以来,先后8批共计10多万名来自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中央驻滇单位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奔赴全省建制村或农村社区,与农民群众一起共建美丽乡村、共筑幸福生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时殷殷嘱托“五个着力”,其中“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叮嘱让我省“三农”战线的广大各族干部群众倍感温暖与振奋。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信念坚定、执楫奋进,才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搏风击浪、创造历史、书写未来。
多年来,我省“三农”战线就有这么一个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的群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他们多数来自城里,却被老乡当成“自家人”, 扎根红土地、情注“三农”,与广大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深化农村改革、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夯实基层组织、凝聚人心,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情奉献 无怨无悔
履行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生态建设组织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七大员”职责,重点抓好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6项工作。
8年来,从滇西的怒江峡谷到滇东北的乌蒙深山,从深切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到裸露的石漠化地区,到处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有青年、有中年、甚至有老年,有机关的、有企业的、有学校的……他们无一不在坚守岗位、履行诺言、尽情奉献。
冒着生命危险的有之。“山道以上是陡峭的山崖,山道以下是奔腾咆哮的牛栏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滚下悬崖葬身江底。我们攀附着杂草和灌木小心翼翼地来到水井湾社的大梁子安置点。”去年8月11日清晨,大雨哗哗地从天而降,驻鲁甸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王勇雄和搭档冒雨跋涉到龙头山镇龙井村水井湾社,指导和帮助受灾群众搭建救灾帐篷。自去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几百名在重灾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抗震救灾。如今,他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把婚期推迟,坚守一线的有之。“看到地震造成那么多家庭妻离子散,那么多群众流离失所,我才觉得,在灾难面前,自己的事是多么地微不足道。”鲁甸县妇联派驻小寨镇梨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兼常务书记高燕不顾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反对,坚决地推迟了婚礼,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去,用青春和热血与灾区群众一同抗震救灾。
“如果不是地震,这位‘准新娘’已经穿上婚纱度蜜月去了。可她现在每天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一点时间去顾虑自己的婚事。”当亲戚朋友们都劝她说这种重要的人生大事不能推迟时,她内心也有过踌躇。
倒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岗位的也有之。“如果我退休了,这里的事情还没做完,我还要申请继续做下去。”2013年12月11日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原党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李学强在驻村工作点突然倒地不起,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59岁的李学强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一直眷恋的岗位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那一夜,300多名佤族、拉祜族群众自发前往医院为他守灵。2011年初,李学强带着铺盖卷,穿着迷彩服,拿着锄头镰刀,来到澜沧县上允镇翁板村,在这个澜沧江深处的村子一干就是3年。仅上任半个月,便走遍了16个村小组。
3年中,“大黑老李”成了他的代号,还被部分村民认了“姑爹”、“姐夫”,李学强在普洱市区的家也成了翁板人的家,“很多村民都去过、住过,村组干部到市里办事,就在他家食宿”。
尽心融入 密切关系
派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指导员真心融入群众、融入基层,真正读懂群众这本“无字书”。
“每次下乡跟群众促膝谈心,总会感到群众是一本‘无字书’。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记录着一页页纯朴质朴、真挚真情、务实厚道、勤劳感激、智慧善良等内容……细细体会,要想读懂群众这本‘无字书’,非得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工作队长牛举深有感触地说。2013年9月转业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的牛举,本来可以每月领着近8000元的工资闲在家中,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扎根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白芸豆、秦艽、当归种植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个体户经济。
以心交心换真心。“你来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如果我们的酒你不收下,那你给我们村争取的物资,你也搬回自己家里吧,我们也不要!”村民余莉花邀请牛举去家里吃饭时的一句话,把这个军队转业的下乡干部硬是说得回答不上来。
沿着田间小道爬到三河村村民毛凤银家背后的山坡上,看着村民新盖起的新房,赵铁容满意地笑了,他不打算再往前走了,“怕借款的村民见到会有压力”。作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的党组织常务书记,赵铁容在得知一些村民因缺乏资金无法完成民房改造项目而继续住在简陋破败的木屋中后, 偷偷地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7万元和向亲人借来的3万元通过村委会无偿借给了包括毛凤银在内的5户村民,帮助他们完成民房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借款的村民还有3户赵铁容都没有见过,他说:“我是真心实意想帮他们,这就是我信任他们的基础,看着他们生活得更好,才会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在他的带动下,三河村的村干部和致富能手都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其他贫困村民完成民房改造项目,2014年三河村共有99户村民盖起了新房。
“我们要珍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不枉费一年的光阴,不能‘交差应付’。”永平县总队长李露丹服务管理了73人的指导员队伍,一年多的指导员工作,让她感慨良多。她在民情日记中写道:“要主动接触群众。老百姓是最朴实的,只要真诚、真心接触,你就能获得最真实的基层资料,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从而找到扶贫帮困的切入点。”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时隔15年后,又回到最基层的乡村开展工作,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段集聚宝贵精神财富的美好时光。”从省委组织部新闻办副主任的岗位上选派到武定县插甸镇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镇党委副书记、和尚庄村党总支常务书记的王映东说:“派驻的常务书记们,褪了机关干部的‘颜色’,但收获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他们和城市的空间距离远了,但与农村干部群众的心却近了。”
驻村指导员与基层干部交心、与群众交心,换来的是暖心、是理解、是支持,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和信心保障。
尽力帮扶 务实苦干
各级派出单位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努力为指导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结合派出单位实际,在项目、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尽力帮扶。
“身勤心细、切实帮扶。”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年来,赵鹤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初衷。从去年2月25日来到营盘山村,他和村里的乡亲一起度过了261个日夜。“只要坚持扎根农村,切实服务农民群众,持续用力、尽心尽责,就能做到百姓得实惠、地方得发展。”赵鹤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就是要驻村联户为老百姓做实事。
一年来,赵鹤挂职任康平镇党委副书记,任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驻康平镇营盘山村指导员。“这一年,不仅老百姓增收的路子拓宽了,村里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营盘山村村主任左应平介绍说,赵鹤作为省工商局下派的工作队员,结合专业特长,普及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知识,鼓励老百姓走品牌农业发展的路子。去年8月,组织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前往云南云菜集团,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由云南云菜集团提供籽种,从2015年起在营盘山村实施生态蔬菜种植项目。同时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全年共为营盘山村争取资金47.6万元,组织开展了生产生活道路建设4条,新建村民小组垃圾池,改造村委会公厕,为村委会配置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一年来,共为康平镇协调相关单位帮扶资金240多万元,带领队员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04个,赢得了驻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欢迎。
才进腊月,石屏县大桥乡在外面打工的青壮年开始陆陆续续回家过年。宋建斌在斐龙村委会的办公室也热闹起来,大家凑在一块议论着村里筹办水厂的事。“老宋,现在石屏还没有生产桶装水的企业,这里面可有商机。”“我们村是长寿村,就是因为祖祖辈辈喝阿老眯沟的泉水。”“合作股份可是个新鲜事,咋个整嘞?”看着大伙被点燃的热情,老宋一点点耐心解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宋建斌是石屏县教育局的普通干部,从2012年起,他已经连续3年担任裴龙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党总支常务书记,这期间,他把所有心思和心血都放在了谋划裴龙的发展上,带领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暨我为裴龙发展献一计”讨论会,组织村三委走访调研考察裴龙资源条件,制定了包括村集体经济、特色种养、观光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五年发展规划,村干部和群众的心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裴龙村驶上了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他说,“给我一个支点,我愿意化作撬动裴龙村发展的杠杆,帮助这里的群众建设好他们的美丽家园。”
各级派出单位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努力为指导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结合派出单位实际,在项目、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尽力帮扶。2014年,与驻村签订了帮扶承诺书并在新农队办备案的派出单位有8457个,各级派出单位领导深入指导员驻地看望指导工作32243次,共支持项目8976个,支持经费9.57亿元,支持物资折合4.8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左超 崔仁磷 蔡侯友 李树芬 尤祥能 李汉勇 沈浩 杨建华 邓清文 实习生 褚雪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