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基层群众文化“繁花似锦”
□ 通讯员 李武华
清晨,广场上健美操、柔力球、羽毛球等多种健身运动交错进行;华灯初上,人们和着悠扬的乐曲跳起悠闲的花灯健身舞;节日,广场上群众文化活动激情飞扬多姿多彩……弥渡百姓尽情享受文化惠民活动带来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弥渡县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文化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响亮的文化品牌四大优势,根据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结合弥渡文化特色,坚持“小活动不断线,大活动经常办”的原则,常年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繁花似锦”。2014年12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基层文化活动有场所
每天清晨和傍晚,在新建的县城毗雄景观河河畔小广场上,云南省级花灯传承人李龙英和村里的30多个姐妹都会如期来到这里跳起她们熟悉的花灯健身舞。尽管是地道的农民,但村子的人们已经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弥渡县坚持四轮驱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建设,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县级,先后在县城中心区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花灯广场百姓文艺舞台。在县城北片区,通过走以地招商,以商活文,以文惠民的路子,对区内的6家单位、49家集资房住户、2个村集体场所、2所学校、14户居民户及大量租户进行拆迁安置,招商引资2.1亿元,盘活土地90亩,建成集文化商贸、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和宗教文化为一体,体现地方花灯文化特色的“青螺古坊”花灯文化大观园,成功实现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化建设目标,并使之与其他公益性文化设施达到融合建设的效果。在县城东片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上山,农民进城”的发展要求,正在着力规划建设集温泉、省级天生桥旅游风景区和水库景观为一体的《小河淌水》风情园;乡镇,以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为核心推进阵地建设。通过整合文化、体育、旅游和小城镇建设资金,全县8个乡镇中的5个获得中央和省州级项目资金实施了标准化建设,两个进行了省级“以奖代补”建设,一个进行了拓展建设。每个站的占地面积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寅街、密祉镇文化站已经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站;行政村(社区),以基层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将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一并纳入规划推进建设,实现了全县89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完成集党员教育、文化活动、科技卫生等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标;自然村,结合新农村建设、“七彩云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幸福新弥渡建设和中小学撤校并点的实际,辅之以县财政每年500万元的资金投入,每年完成100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现有340个自然村已基本建成具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处、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36.4%。
基层文化活动让群众当“主角”
弥渡县彩云花灯队就是一群地道的花灯“发烧友”。该花灯队成立于2004年11月,成立之初只有7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多人,年龄最大的有69岁,最小的58岁,这些人中有农民、有退休干部、有工人、有居民。多年来,这支花灯队坚持自编、自演,先后创作花灯剧目20多个。他们风雨无阻,每天下午晚饭后,夜幕降临之时这支花灯队都会在弥渡县花灯广场或排练或演出,他们的表演深受群众的欢迎。
多年以来,弥渡县按照“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自己当主角”的工作思路,明确文化工作的重心不仅仅是“下移”,更是扎根,在群众中生长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生命力。该县坚持四措并举,筑牢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基层文化活动让群众当“主角”。
基层文化活动“五个有”。着力构建一支队伍、一套器材、一套服装、一块阵地、一名辅导员 “五个有” 群众文化。目前,全县已组建规模在30人以上的群众花灯文艺队416支活跃城乡。县文化部门经常派出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基层文艺骨干开展“面对面” “手拉手” “一对一”的结对服务。
广场文化月月演。自2005年10月开始,县委、县政府统一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部门、乡镇参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优势,轮流承办,优选节目,以县城花灯广场这一百姓文艺舞台为主阵地每月举办一场主题鲜明、质量上乘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演出活动。
免费电影天天放。按照省州关于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安排,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7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实现了农村免费数字电影天天放。
服务方式大更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均实现了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