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国 迈向质量时代

27.11.2017  18:24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支树平

 

编者按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新成就(上下册)》一书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下,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进一步振奋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根据中央有关方面要求,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十八大以来新发展新成就》一书,以宏观的视角、生动的事实、鲜活的例证、充分的数据、透彻的说理,展示了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5年来的工作进展和主要成就。

 

根据人民出版社确定的主题、体例、内容、篇幅要求,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撰写的《建设质量强国 迈向质量时代》一文编入这部历史性文献。文章从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视角,真实记录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质量和质检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荣历史,认真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质量方略,全面回顾全国质检系统团结奋进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用心提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党忠诚,步调一致”“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质检,质检为民”“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直面挑战,锐意进取”“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治检,锤炼队伍”“必须坚持面向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质检理念。

 

本报将分上、下两篇刊登该文章。今日刊登上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由此,中国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迈向了新时代。

 

5年来,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质检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深刻洞察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质检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特殊作用,针对质量发展、质检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团结带领全国质检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奋力开创了质检工作新局面。

 

一、旗帜鲜明抓质量,有效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质量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不仅反映一个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质量提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作出了许多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质检系统担负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5年来,质检总局作为国家质量主管部门,举质量强国大旗,谋质量发展之道,抓战略、抓共治、抓升级,坚决把党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促进质量总体水平提升。

 

(一)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倍加珍惜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主动作为、战略先行,把质量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际竞争大背景中谋划设计、动员部署、组织落实,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推动中国质量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顶层设计得到加强。从强化质量宏观管理入手,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设质量强国”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动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立修法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审议并促成标准化法修订。组织实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每年联合中宣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实施年度行动计划。主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协调联络,积极参与国家重要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编制,将“质量为先”作为基本方针写入《中国制造2025》,将“质量至上”作为基本原则写入《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积极推动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设立中国质量奖,树立质量发展标杆。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是世界通行做法,全世界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家质量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严控评比达标的背景下,中国质量奖获准设立,成为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2013年、2015年已评选两届,11家组织、2名个人获此殊荣。李克强总理对中国质量奖作出批示,强调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目前已有包括香港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组织和个人申报中国质量奖,覆盖国民经济13个行业门类、54个行业大类。全国有29个省份实施省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超过100个城市实施市政府质量奖励。中国质量奖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质量的标杆,成为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EFQM卓越奖、日本戴明奖齐名的国家级质量奖励。

 

大力推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把抓质量工作的责任逐级压实。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我们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从2014年起对各省级政府开展质量工作考核。在此带动下,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了对市县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17个省份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对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绩效考评,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质量意识,有效凝聚了抓质量的共识和力量。

 

国际影响显著提升。质量无国界,质量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5年来,我们注重把中国质量置于全球质量发展的视野下审视,促进中国质量与世界质量深入交融。2014年9月15日,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推介中国制造和中国质量,交流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切实抓好质量的决心和信心。2016年9月12日,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出席大会并致辞。5年来,中国质量大步走向世界,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已经加入质量领域30多个国际或区域组织,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技术机构秘书处84个,成功当选ISO、IEC常任理事国。我国专家担任ISO主席、IEC副主席、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秘书长、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顾问组主席、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主席、联合国金伯利进程证书制度主席等重要职务。

 

(二)质量共治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我们广泛宣传党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抓质量的强大合力。一是向全系统宣传。组织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一系列论述370多条,印发全系统学习贯彻。总局领导带头撰写《新常态下建设质量强国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的重要论述》《提高供给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等学习体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专题研究班牵头承担《新常态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建设研究》课题。二是向社会大众宣传。两会期间,做客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在“两会”部长通道、专题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阐述质量发展,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三是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质检总局领导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质量专题报告,与各级领导干部交流研讨建设质量强国的思路方法。举办省部级质量强国专题研讨班和市(地)领导干部质量专题研讨班。四是向有关部门宣传。主动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报告质量工作,就“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热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广泛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加快质量强国建设的氛围日渐浓厚。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包括质检总局在内的18个政府部门建立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标准化协调推进、认证认可工作、技术性贸易措施3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形成了通力合作抓质量的工作机制。质检总局与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国家旅游局等中央部委和单位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与原总装备部签署《军民融合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相关部门从产业发展、科研技改、财税金融、优质优价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们推动各地把质量纳入发展规划,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强市、强县活动,30个省份开展“质量兴(强)省”活动,2800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覆盖面超过90%。28个省份的145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17个城市获批创建,23个城市获得正式命名。

 

我们紧紧抓住“质量月”这一重大活动载体,把群众性质量活动如火如荼地搞起来,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国的“质量月”活动起源于1978年,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旨在加强质量宣传、组织质量专项整治、集中解决质量问题,从而推动国家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月”活动更加扎实有力、丰富多彩,主办单位从2013年的26个增至2016年的42个,覆盖党、政、军、企和社会组织各个领域,每年主要活动内容达200多项,参与企业50万家以上,参与人次超过8000万。“质量月”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三)质量升级的工作成效逐步显现。抓质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抓全面质量管理、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质检手段,“找准发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切实增强质量工作有效性。

 

我们注重抓质量分析,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分析工作体系,围绕质量竞争力、服务业质量、产品伤害、企业质量管理等专项,开展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定期向国务院、地方政府报送分析报告。完善宏观质量指标统计,开展分地区、分行业的制造业合格率统计调查,针对制造业28个行业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我们注重抓质量攻关,围绕智能马桶、电饭煲、空气净化器、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消费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6年10类重点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总体合格率达90.3%,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围绕旅游、物流等公共服务,推进服务质量监测和提升工作,监测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围绕消费品主导产业和产业聚集区,引导地方政府创建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40个,以微观产品质量提升,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如推动浙江省台州市政府于2016年初启动创建智能马桶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同年台州地区智能马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升54.2个百分点,销售量和出口量均有增加,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批准成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15家,对2215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核准7414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制定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入境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监管制度,支持企业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紧缺资源、优良种质资源、特色食品农产品。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建成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48个,辐射带动外贸制造企业9.9万家、就业人口900多万,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91个。

 

我们注重抓质量品牌引领,推进品牌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布《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从战略上加强品牌发展的统筹谋划。建立品牌协调推进机制,开展“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有31个省(区、市)的416个园区申报,已批准筹建287个,正式命名83个。制定品牌领域国家标准、价值评价国际标准,36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经过多方努力,国务院2017年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我们注重利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助推质量水平全面提高。重点选取航空、船舶、汽车、石油石化、纺织、水电、港口运输、勘探设计、金融等21个行业,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制定《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建筑、航空、机械、汽车、家电、玩具、食品等行业推动“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物联网等产品认证,引导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们注重发挥质量诚信约束作用,深入推进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报送和应用,基本形成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链条,已采集27万多家企业、121万多条质量信用记录,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推动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促进质量信用信息跨部门共享联动,与25个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对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组织企业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增长0.78,2016年达到83.84。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累计增长3.32个百分点,稳定在93%左右。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重点消费品质量逐年提升,出口退运及境外通报呈稳定下降趋势,出口食品农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服务业质量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扎实推进,服务质量满意度稳中有升。相当数量的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国制造”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底气来自于中国质量。

 

二、全力以赴保安全,筑牢“三大安全”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质检工作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涉及国境公共卫生和核生化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进出口食品安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诸多方面,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11类安全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进出口商品检验、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都提出了具体部署。保安全历来是质检系统的重点、难点,安全问题一直是质检工作的底线、红线。5年来,质检系统积极应对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努力探索保安全的内在规律,归纳和总结出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的“六个严格”要求,全力以赴维护国门、消费品、特种设备“三大安全”。

 

(一)严守国门安全。质检系统代表国家履行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责,是《国境卫生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食品安全法》的执法主体,对出入境人员、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工业品、进出口食品等进行把关。这些职能属于中央事权,事关国家主权。5年来,我们忠于职守,为国把关,努力当好“国门卫士”。

 

严密守护口岸公共卫生安全。5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卫生安全形势,我们积极防范疫病疫情和高危产品风险,加快建设涵盖国境口岸疾病预防控制、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口岸卫生监督、国际旅行健康服务和口岸核生化反恐的中国特色口岸公共卫生体系。贯彻落实《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全国268个运营口岸全部验收达标,兑现了我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彰显了中国政府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有效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国担当,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的高度评价。密切监测国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妥善应对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脊髓灰质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南美寨卡疫情和安哥拉黄热病疫情等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4年,当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蔓延之时,检验检疫人挺身而出,众志成城,构筑起严密的国门防线,防控工作成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李克强总理评价为“有效防控疫情输入”。2016年,当安哥拉暴发黄热病疫情之时,应我国驻安大使馆的紧急请求,首次派出防疫工作组赴安开展疫情防控,首次建立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创新了“检疫关口前移”模式。加强对APEC、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5年来,全国口岸共发现传染病症状23.8万人次、确诊病例3.2万例,首次检出国内未出现的6种人体新病毒:黄热病病毒、裂谷热病毒、寨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库波热病病毒(全球第二次发现)和一种新病毒(全球首次发现),其中黄热病病毒和裂谷热病毒是非洲烈性传染病病毒。建立完善世界领先的口岸核生化监测反恐模式,检出核生化有害因子超标情况1.6万例,处置多起涉恐事件,有力配合了国家反恐工作大局。

 

全面构建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强与最高检、公安部合作,积极参与《刑法》立案追诉标准制定,明确追究危害国门生物安全行为的刑事责任,增强了法律震慑力度。全面开展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启动进出境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先后制定技术标准738项,建立国家、区域重点生物安全实验室77个,建立“检疫官-查验CT机-检疫犬”旅检口岸综合查验模式。强化食用农产品风险监控,获得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控结果122万个,针对马铃薯甲虫、检疫性实蝇等重要外来有害生物,年均布置监测点超过10万个。持续开展“绿蕾”专项行动,累计截获非法进境的植物种子种苗14.95万公斤。成立中国进出境生物安全研究会、进出境动植物风险分析委员会、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科技专业委员会和相关工作领域24个专家组。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及相关区域组织的活动,牵头承担多项国际规则制定工作。与7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多双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和疫病疫情联防联控。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客舱、进车厢”主题活动。5年来,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更加严密,口岸执法把关成效更加明显。累计截获外来有害生物8945种,截获种次年均增长率达26.8%。累计截获旅客非法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超过200万批次,有力防范了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施马伦贝格病、地中海实蝇、小麦矮腥黑穗病、梨火疫病等重大疫情疫病传入,有效保护了国内农林牧渔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着力构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新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全面建成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C-RAPEX),累计获取质量安全数据6.13万条,发布风险预警550条,检出不合格商品65548万批,挽回经济损失6485万美元,出具进口棉花索赔证书52703份,对外索赔2.8亿元。切实履行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制度和化学品统一分类标签制度,检验进出口危险化学品5.6亿吨。实施监督抽查41548批次,总体不合格率超两成。积极构建进口消费品和机动车质量安全闭环监管机制,召回进口缺陷机动车382.3万辆,召回缺陷进口消费品119.8万件,检出并退运进口环保不合格废物原料32.6万吨。查处走私翻新进口医疗器械400多台(套)。连续开展维护中国海外形象“清风行动”,累计查处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11宗,截获出口假冒伪劣商品105万件。将15个国家纳入出口商品海外打假维权网,为135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500多名检验检疫执法官员。对进口煤炭实施逐批放射性、外来夹杂物和8项环保项目检验监管,共检出不合格进口煤炭581批次、263.8万吨,有效限制了劣质煤炭入境。

 

切实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外性、复杂性、敏感性,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检总局承担着维护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的责任。5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努力把握全供应链食品安全监管主线,着力建设科学严密、高效便利、协调统一、公开透明的现代化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3个环节的21项监管制度体系,实现进口食品全链条治理和监管。开展进口食品“清源行动”,对进口的各种食品分类实施监管。妥善应对欧洲马肉风波、台湾地区“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完善“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治理制度体系,实施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5年来,每年对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食品实施严格检验检疫,累计检出未准入境食品14013批、9.4万吨。实施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企业不良记录制度和公示制度,将529家违法违规的境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在国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未发生严重进口食品安全事件,出口食品境外通报率不到0.1%。

 

(二)严守消费品安全。消费品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监管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扩大监督抽查范围,提高监督抽查比重,2016年消费品监督抽查涉及16389批次产品、15694家企业,涵盖了与人民群众衣、用、住、行密切相关的重点产品,消费品整体合格率达91.1%。强化风险信息采集,搭建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推动大数据采集分析,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建设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库,建立常态化的专家评审机制,联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等媒介,向全社会通报质量安全状况。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推动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不断增强风险处置能力。深入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尽最大努力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

 

我们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产品质量监管,成立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探索构建“标准引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搭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净化电商环境。着手建立电子商务认证制度,正式开通“云桥”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电商开放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产品等认证数据,共享信息覆盖国内90%以上的B2C电商业务。

 

民心是最大政治,正义是最强力量。5年来,为了维护质量安全,我们敢于亮剑,“该出手时就出手”,与各类质量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斗争。针对质量安全问题反映较多的食品、农资、建材、汽车及其配件等重点产品,持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严查彻办深圳伪劣手机屏案、广西假冒伪劣药肥案等一批大案要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治理非法生产销售伪基站、窃听窃照设备、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有效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违法分子,破除一批质量违法行业“潜规则”。5年来,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3万起,其中大案要案8964起。完善区域性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责任体系,累计确定375个重点区域,涉及20大类63种产品和2.3万多家生产企业。通过暗访排查、执法检查、派员督查、稽查建议、约谈重点区域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实施分类整治措施,推动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持续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双打)”专项行动,狠抓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大宗出口商品整治和重点案件查办。持续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工作力度,推动企业召回缺陷汽车3364.6万辆、缺陷消费品1438.1万件,其中2016年单个年度汽车召回突破1千万辆,达1133.5万辆。有效处置西安地铁问题电缆、江山劣质灭火器、韩泰轮胎爆胎、锦湖轮胎“返炼胶”以及“瘦身钢筋”“粉末砖头”“问题汽油”等质量违法案件,妥善解决惠普笔记本电脑质量、大众DSG故障、江淮同悦汽车锈蚀、庞大自卸车质量群访、新速腾汽车、宜家抽屉柜和三星NOTE7手机涉及的质量问题。针对电子商务领域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相对多发高发态势,有效利用12365等平台开通投诉举报热线,连续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打假专项行动。

 

(三)严守特种设备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种设备数量增长迅猛,安全监管压力倍增。5年来,我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颁布《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努力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我们始终保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应急状态和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从2012年的0.52下降到2016年的0.33,下降幅度为37%,全国未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保持总体平稳。2015年在全系统部署开展了电梯安全大会战,2016年在大会战基础上继续开展攻坚战,2017年深入推进电梯安全隐患整治“回头看”,共整治隐患电梯39750台,电梯安全状况持续好转,万台电梯死亡率从2012年的0.11下降到2016年的0.08,下降幅度为27%。坚决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的要求,严把油气输送管道质量安全关,法定检验覆盖率达到82.77%。以涉及民生、人员密集场所、盛装危险化学品的高风险特种设备为重点,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着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设备监管。

 

中国质量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