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的“加减法”
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昆明正在做一道不简单的加减题。
生态修复、植树造林、产业转型升级……这样的“加法”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拦截泥沙进入下游、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样的“减法”体现了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孜孜追求。
一加一减之间,突出绿色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
泥石流治理
拦蓄和稳定泥沙3.6亿立方米
小江是东川的母亲河,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处在云南乌蒙山和拱王山脉之间,流域两岸灾害性泥石流沟达107条,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泥石流暴发频繁、类型齐全、规模巨大,严重威胁着区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十多年前泥石流灾害严重的东川,现在不但不再因暴发泥石流而造成灾害,还能为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泥石流治理提供“东川模式”,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东川区政协主席张家福曾在水电系统工作14年,也见证了泥石流治理的整个艰辛历程。他说,治理泥石流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林业、水利、农业都直接参与进来,单单靠哪方面都做不好。工程治好了没有生物跟进,效果差;完全靠工程,山上不绿,效果也不好;还要考虑畜牧业如何发展等因素。
经过多年探索,很多科技专家和东川人民总结出了治理泥石流采用的“稳、拦、排”诀窍。以小江河床为例,两面临山,坡度相当大,在山头上种树,把山头绿化起来,达到保水的作用,这就是生态治理的“稳”;“拦”是在河道中间做一些拦挡坝,挡一些流沙,截至目前,东川建成泥石流拦沙坝113座,拦蓄和稳定泥沙3.6亿立方米;“排”就是把拦不完的泥石沙建一个通道,让它得到控制。
东川对大桥河、黑水河、老干沟、深沟、老龙箐、阿旺小河、蒋家沟等40条泥石流沟进行治理,昔日“条条沟道吹喇叭”的严重泥石流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开发了大量优质的河滩地,形成了“小江西瓜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基地”“石榴园基地”等高产稳产农田,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现在,小江也开始变得清澈,带入金沙江的泥沙也越来越少了。”东川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兴霖说。
沿江树起
一道道绿色屏障
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而言,让他们最痛心的,莫过于看着一场大雨后,被泥石流冲得七零八落的玉米、土豆。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村民生态绿化意识淡薄,禄劝县则黑乡乡植被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1978年,禄劝县则黑乡老书记带着村民走上了种树护林的道路,村民集体上阵,在荒地上种下了16300亩的华山松。如今,38年过去了,在乡亲们的呵护下,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片林地成为则黑乡人民的绿水青山。
事实上,则黑乡的变化只是普渡河两岸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守护好沿岸生态,不仅是当前一项重任,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禄劝县委书记焦林说。
为了守护境内这条大江,禄劝县实施了“森林禄劝”建设,多年来,禄劝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5.33平方公里,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8.6%;共治理石漠化面积77.64平方公里,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10.63%,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48.9%增加到了现在的57.12%,林地面积占全市1/5,均为全市各县(市)区最高。全县有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村实现了全覆盖。
“一升一降”
体现政府企业的担当
近日,国务院通报了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城市,昆明榜上有名。
去年以来,从政府到企业,昆明都把清理“地条钢”,清理非法落后产能作为去产能、整顿市场的重中之重。全市开展3次拉网式排查,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全面清查中(工)频炉和冲天炉等冶炼设备、健全“地条钢”长效监督管理,压实了市级有关部门、县区政府以及乡镇的工作责任。
事实上,钢铁行业的“优胜劣汰”只是昆明淘汰落后产能的一个缩影。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优势产能,昆明积极做好科学绿色发展的“多维减法”。同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昆明从项目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逐步降低全市工业经济对烟草和资源类行业的依赖度,大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升一降间,反映出政府和企业在长江大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9%,全市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较好完成了节能工作目标。
2016年至2017年,昆明共关闭煤矿8个,化解煤炭产能52万吨/年,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37万吨/年的任务。到2017年底,全市共保留27个煤矿,核定产能391万吨/年。
考核评价
“指挥棒”越来越绿色
早在2013年,东川就出台了《东川区区管领导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制度(试行)》办法,一个县区出台“离任绿色责任审计”规定,可谓开先河之举,终身追责,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戴上生态责任的“紧箍咒”。
去年10月,昆明出台了《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以年度评价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让考核评价“指挥棒”越来越绿色,导向越来越鲜明,将有效推动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污染防治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地方立法,推进法律实施,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昆明推动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昆明市领导干部表示,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5个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把中央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把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作为关键,把推动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化战略统筹和规划引导,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昆明打造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云南样板”。
绿色产业
带来的“摇钱树”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禄劝县翠华镇离普渡河不远的界牌大村,当地村民许开顺从20多年前开始种植能够预防水土流失,并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板栗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到至今100余亩,不断改良品种,亩产量达到520余公斤,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说:“我们翠华镇立体气候明显,适合种植板栗,河谷地区气候湿热,板栗成熟期比全国市场早20来天,高寒地区的板栗又要晚下市20多天,时间差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目前,在翠华镇,种植了13万亩核桃、5.4万亩板栗树,这些“摇钱树”成为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禄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禄劝还将进一步树牢“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努力打造成为金沙江流域生态富民和绿色发展先行区。
经过近年的不懈努力,禄劝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在金沙江岸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还增加了区域农民群众的收入。(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 李思娴 记者 张星宇 莫衍邹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