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区探索区域化旅游党建新模式

07.03.2018  11:58

2017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为重点,按照省委、市委“基层党建提升年”总体要求,着力严责任、补短板、抓规范、强保障、树品牌,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

度假区党工委严格落实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全年主持召开党工委会议36次,研究党建议题120个,专题部署会9次。党工委班子成员深入分管部门及联系社区检查党建60余次,各级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制定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

度假区紧扣基层党建12项重点任务,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打造3个市级党建示范点、4个市级示范党支部,抓好分领域提质增效。

在城市社区,度假区规范海埂街道党建联合体,筹建卫城、滨江社区“大党委”,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在“村改居”社区,完成50万元的“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工作,处理两名慵懒滑贪“四类村官”;在机关,制定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实施意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对口帮扶寻甸县羊街镇和甸沙乡;在国企,制定国企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建立完善“四同步四对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机制;在事业单位,制定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加强中小学校党建的领导和指导;在“两新”组织组建综合性党委,将党支部建到驻区企业在外地的项目上,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按照“1697”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模式,今年,度假区将积极发挥旅游党建联盟和旅游党建联合体作用,建立区域化旅游党建品牌,实现党建与旅游产业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争取成为全省旅游党建和园区党建的精品。

同频共振

构建“一盟六体 旅游党建格局

度假区正全面推行“1697”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模式。度假区此前印发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关于开展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进一步提升度假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促进区域内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放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基层党建与旅游产业的同频共振、双促共赢。

按照区域化党建引领区域化联动发展的总要求,度假区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面上成立“互嵌式”党建共同体,线上建设“抱团式”党建联合体,点上打造“融入式”党建示范点,聚点引线构面,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重点、以创新为驱动,着力构建“横向跨界联合、纵向链式整合”的“一盟六体”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推行“1697”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模式。

其中,“1”代表在度假区层面成立一个旅游党建联盟,作为全区区域化旅游党建的统筹协调平台;“6”代表在度假区旅游行业的各相关领域分别建立六个党建联合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坚持服务发展为先,组织开展具体工作;“9”代表建立九个联动工作机制,以区域化旅游党建联盟为核心,围绕六个党建联合体如何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党建互联互动机制;“7”代表通过推行区域化旅游党建,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做、事务共商、党员共管、人才共育、文化共兴”七项工作目标。

整合资源实现有效融合

通过建立“一盟六体”的区域化旅游党建组织架构,度假区对区域内涉旅行业、单位部门党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积极磨合和有效融合。

具体来看,就是灵活划分涉旅党建区域,在旅游观光、旅游接待、旅游出行、旅游消费、旅游商务、旅游金融等不同领域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将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党组织最大限度纳入党建工作范围,构建“区域共建、动态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

各成员单位党组织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在经营发展、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建活动、人才培养、利益协调等方面加强沟通和互助,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提高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此组织架构下,从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服务抓起、从旅游治理最困难的问题改起,整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党组织力量和党员队伍,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服务网络,为党员群众和入区游客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服务盲点。

畅通游客诉求平台

按照《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关于开展区域化旅游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度假区“135限时办结制”,建立党员搜集信息、游客动态研判、游客信息回应等制度,通过主动服务、主动沟通、主动解答等方式,及时听取和收集游客对度假区旅游行业的意见建议,全方位听取游客的意见和声音,及时向党组织反馈信息。

针对涉旅纠纷易发、多发环节,鼓励和引导“一盟六体”的一线党员主动担当矛盾化解、政策解读等工作,使一线党员成为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调解员、信息的传导员、游客的服务员。

同时,通过“党员义工”“党员亮身份”等活动,积极开展旅游特色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在景区景点、餐饮行业开展“党员身边无投诉”,在旅游购物点开展“党员身边无欺诈”,在出租车行业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党建推动旅游发展的载体和方式。

此外,积极推广网上党校、网络课堂、党建微信群、党建公众号,依托行业特点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党员义务咨询台,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志愿服务总站,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把度假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四网融合

形成党建引领 社区治理格局

海埂街道属滇池环湖生态旅游圈核心区,辖区面积22.5平方千米,下辖10个社区党总支、1个机关党支部、26个居民小组党支部、26个“两新”组织党支部、9个片区(小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151名,其中预备党员13名。

近年来,度假区海埂街道通过建立红色党建网格、社区治理蓝色网格、志愿服务绿色网格、资源共享橙色网格“四网”共同体,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将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小组建在楼栋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构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突出红色网格引领

海埂街道将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小组建在楼栋中,通过逐级联系、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打造基层组织力提升共同体,形成“区党工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片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红色网络,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目前,海埂街道卫城社区、滨江社区两个社区已开展了试点工作。其中,卫城社区已延伸建立4个片区党支部,联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党委等5家公共单位党组织和滇池卫城艺术团党支部等3家社会组织党支部构成的社区党建共驻共建理事会运转正常,正在筹建社区“大党委”。滨江社区已延伸建立5个片区党支部、20个楼栋党小组,将把社区77名党员分别划分到5个片区党支部中去,为社区党总支宣传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引领基层治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强化蓝色网格治理

在红色网格的引领下,海埂街道构建完善“区管委会—街道管理处—社区居委会—片区治理委员会(含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公共单位等)—楼栋治理小组”五级蓝色治理网格,扩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立体互通、互惠共赢的治理覆盖面,吸纳辖区人员踊跃参与社区共驻共建、群策群力、共商共治。

针对城市社区小区治理参与各方矛盾多的突出问题,探索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新模式,解决协调业委会与物业公司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

以卫城社区为例,社区就针对居民健身需求,安装了两组健身器材,协调解决社区内校园周边车辆侵占盲道的现象,指导物业公司合理规划672个车位,协调解决8起饲养家禽扰民纠纷,动员党员、居民志愿者参与到“创文”宣传工作中并参与楼道杂物清理工作。

打造绿色志愿服务网格

结合志愿者服务系统规范工作,海埂街道在“创文”攻坚期迅速完善、充实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党组织号召干部带头、干部带动党员跟随、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数万人次志愿服务展现了海埂街道的志愿服务风采。

不仅仅是“创文”期间,省两会、马拉松赛、龙舟赛、自行车赛等重要会议、赛事也给海埂街道志愿者队伍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平台。通过志愿服务,让居民秉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统筹资源共享橙色网格

此外,街道、社区、驻区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党员居民等通过“三会一课”、联席会、走访拜访等方式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议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培育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呈现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不断营造辖区单位齐力、辖区资源共享的治理格局。 

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海埂街道在辖区不断形成以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为聚核效应的社会治理联合体,逐步形成无一个闲置的网格、无一个无用的组织、无一个旁观的党员、无一个边缘的群众、无一个无关的单位、无一个盲点的小区,打造党建共同体。(昆明日报 记者缪亚平)